2003年2月27日 星期四

殘障的社工 不一樣的實習體驗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可能因為自己也是腦性麻痺患者的關係,會讓病患及家長感覺比較親切。」這是台大社工系鄭仁懷到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參加社工實習的感想。他說:「也因為如此,我發現了一些其他社工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鄭仁懷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成立三十年來的第一位殘障學生,目前就讀於台大社工系四年級。台大社工系學生在學期間必須有實習經驗,由於本身是腦性麻痺患者,鄭仁懷選擇了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一開始去實習的時候抱持著很大的理想。」鄭仁懷說:「可是真正投入其中,會發現自己能做得真的很有限。例如我不能像一般社工行動自如在外頭闖,只能在協會幫忙接接電話,替病患及病患家長作相關內容的諮詢。」跟他們接觸久了,鄭仁懷感覺自己很幸運,他表示,因為自己不靠柺杖也能站立,但有些腦性麻痺患者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輪椅。 

鄭仁懷說:「對腦性麻痺患者而言,最困難的還是在肢體行動跟心智發展兩方面。根據最近十年歐美的經驗,如果患者在三歲到六歲間接受『早期療育』,心智發展有百分之八十的機會恢復正常。」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裡的同舟發展中心就是專門負責早期療育,鄭仁懷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有一個星期待在同舟。

「在同舟發展中心的碰到的事情最接近真實。」鄭仁懷提到,因為自己也是腦性麻痺患者,所以不管是對病患或者是病患的家長而言,都感到很親切。「來同舟的第二天,就有家長主動問我問題。」 

鄭仁懷表示,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難看到一些「危機」!鄭仁懷說:「我常聽腦性麻痺兒童的家長對著自己小孩說:『你看,那個哥哥雖然行動不方便但也是唸台大的喔!』」聽到這樣的話,令他感到擔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更何況唸書並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他怕自己的較成功例子,反而讓家長心理不平衡,對孩子而言適得其反。 

他進一步指出,「身心障礙者的家長需要再教育。」在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實習的日子中,鄭仁懷常看到家長對自己小孩的復健『異常』熱心,例如病童尚未能站立,就被父母要求一些更高難度的動作。「這簡直是一種慢性自殺!」鄭仁懷想告訴家長們不應該幫孩子決定人生,能做的是從旁引導與建議。 

面對未來的人生計畫,鄭仁懷說:「先考取社工師執照再說。」對於社工這個工作,他的想法是:「不是投入馬上就會有結果,但是很值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