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0日 星期四

了解拒學症 拯救障礙學童

【記者杜艾倫/生命力報導】不想上學是大多數人求學必體驗過的心情,但如果是恐懼上學,家長們可要多留意一些了,孩子可能是患了「拒學症」。財團法人吾心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薇玲表示,在發現孩子發病的初期,千萬不要罵他們,盡量別提到學校的事,給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去緩和情緒。

國內對於拒學症的研究仍然在啟蒙階段,對民眾來說這是個相當陌生的名詞,容易令人將拒學與學習怠惰聯想在一塊,因此,顏薇玲決定致力於拒學症的教育與宣導,提高國人對於拒學問題的重視,正確了解病患的需要。

拒學症廣義的來說,是指學生在學習壓力無可逃避的情形下,對學校中的一切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及排斥反應。在累積精神壓力之後,無處宣洩,轉由身體的症狀來表現內心的痛苦。顏薇玲說:「很多拒學症的孩子都伴隨著身心症,也就是心理影響身體的症狀,像是發燒、拉肚子,讓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生病,進而耽誤到病情。」  嚴重的病患,會有憂鬱症、易怒、自我傷害、封閉,甚至是家庭暴力,曾經有案例一整年不洗澡,也不跟家人接觸。造成拒學症的原因很複雜,家庭關係、老師和學校、同儕校園暴力,或是學生本身的性格,都有可能是影響拒學的因素。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否則將來或許連上班都會有障礙。一般來說,治療成人所需的時間和心力都要比孩童來的多。」顏薇玲表示,有個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個案,常在數學課和體育課前感到噁心和胃痛,老師和家長一度以為是小孩子裝病,如果對拒學症有一定的了解,會發現這其實是發病初期的身心症狀。

「台灣報紙三天兩頭出現拒學的新聞,只是沒人了解問題的嚴重性,相關的研究和學者也有限,所以在台灣做教育宣導其實很難,尤其是要面對老師和家長。」顏薇玲說,在日本,政府已經有訂定相關的措施和研究機構,甚至為拒學症病患建立中途學校。日本學校的輔導老師已經有能力協助解決拒學生的問題,但是在台灣,由於不夠了解,時常出現老師或是家長責備小孩,處置不當的情形。

吾心文教基金會籌備拒學症的資料一年多,在成立初期,為因應台灣社會的情況,不斷蒐集國內關於拒學症相關論文的研究。目前網站準備正式上線,提供民眾網路圖書館做資料查詢。由於基金會成立不久,人力有限,所以只提供個案轉接,依照個案的經濟情況和症狀,介紹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治療輔導師,給予正確治療。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