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煙囪裡的秘密》 與環境的揭發者

劉力仁與國際人道救援團體(知風草)到柬埔寨採訪地雷村跟貧困的華人子弟。劉力仁提供
劉力仁與國際人道救援團體(知風草)到柬埔寨採訪地雷村跟貧困的華人子弟。劉力仁/提供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以一篇「學者調查研究:5鄉鎮罹癌率 六輕『顯著相關』」的報導做為開頭,任職自由時報的劉力仁及其同仁製作了一系列《煙囪裡的秘密--雲林麥寮高罹癌率追蹤報導》,獲得了二○○九年吳舜文新聞報導獎。「記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透過報導幫助一些人,即使是少數的一群人。」

大學時期就讀環境科學系的劉力仁,學生時代從沒想過哪天記者這個工作會成為他的職業。為何走上記者之路?在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現國家發展研究所)時,開始嘗試投稿過報社,看到自己文章見報,總覺得很快樂,一點一滴開啟進入報社之路。「只要能寫些東西,且不排斥寫些東西的人,就能嘗試進入媒體。」劉力仁說。

劉力仁表示,當時研究所畢業的同學大多成為國會助理、投身教職或成為記者。因此,畢業後他曾在私立高職擔任公民老師,二○○○年自由時報招考,因此從事兩年教職的劉力仁考進自由時報,進入了媒體界。

在進入報社的第一年,劉力仁擔任東北角的地方記者,日夜走訪瑞芳、貢寮、雙溪、平溪等四鄉鎮,用他的筆寫出小鎮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化小愛為大,王憶豐基金會」的報導。這篇報導揭露了遭受喪子之痛的王彥斌夫婦,為了紀念就讀鼻頭國小的亡子王憶豐,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仍捐出車禍的保險理賠金,做為回饋地方小學的獎學金。

身為漁民的王彥斌希望成立「王憶豐基金會」,以延續對孩子的愛。受到王彥斌的感動,鼻頭國小的師生也集體向觀光客募款,讓當時資金窘困的王氏夫婦能順利的成立基金會,替這個小小的鄉村留下更動人的佳話。除了東北角地方記者,劉力仁陸續跑過原能會、教育部、交通部,現在主跑環保署及NCC。

二○○九年,劉力仁及曾慧雯、林國賢、謝文華、鄭旭凱、王昶閔、黃淑莉等人報導了一系列關於台塑在雲林麥寮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台塑一開始認為我們的報導是在找麻煩,但隔年六輕爆炸大火,大眾才意識到六輕汙染的嚴重性。」劉力仁表示,這份報導是獨家掌握到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進行關於台塑六輕運轉十年後,造成六輕所在地麥寮及鄰近鄉鎮,民眾罹癌率偏高的結論。

劉力仁表示,詹長權教授受雲林縣政府委託研究台塑六輕對於週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這份研究報告是台灣第一次針對石化廠進行廠區周遭民眾遭受健康影響所進行的學術研究報告。由於是相當嚴謹的研究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對於數據的解讀及研究的論斷相當小心。

「台塑不願正面回應問題(六輕報導),總是以非官方學者的私人報告為藉口,拒絕採信,但報告是雲林縣政府委託研究的,具有公信力。」

「當時為了報導六輕,我和劉力仁及攝影記者南下雲林,半夜為了拍攝六輕廠的照片還躲在田埂中,夜裡的六輕廠有如惡魔之島。」一同參與報導的自由時報同事謝文華說。劉力仁表示,為了報導還跑到廟口與當地的長者聊天,附近的學童包包裡總是有著許多不同顏色的口罩,面對環境的污染,也只能無奈的以此為樂。

有了大學時期環境科學系做為學識背景,劉力仁比其他記者對於環境汙染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環境科學的技術面太廣,記者畢竟不是學者,不用懂太深,但要會發現其中的關鍵點。」劉力仁表示。儘管有學識背景做為報導優勢,但仍遇到許多困難。

這份報導出刊後,社會對於台塑六輕所造成的污染才開始有了了解。此外,立法院也開始針對台塑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討論。二○一○年年底,環保署更召集二、三十名研究學者,針對六輕問題進行「六輕總體檢」,回應外界壓力。「報導並無法使台塑馬上進行改善,但記者是一個監督的力量,如果能捉到問題關鍵,透過報導,就能擋掉很多不當的利益。」劉力仁表示。

記者並不是一個能賺大錢的行業,但能體驗不同的生活。」劉力仁堅定的說,「持續前進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報導能對社會造成影響,即使有一點點的改變都感到欣慰。」


延伸閱讀

地方新聞報導獎 - 煙囪裡的秘密--雲林麥寮高罹癌率追蹤報導

王憶豐基金會相關報導

六輕爆炸報導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