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新台灣之子 「伊」起學習

【記者陳佩儀/台北報導】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自二○○二年八月成立,有鑑於外籍配偶人數驟增,開始提供新移民家庭各項服務關懷。並隨著新移民不同的生命週期發展及適應狀況,從語言學習、夫妻關係、親職教養、就業經濟、身分權益、福利法令等方面進行綜合性服務。

隨著少子化,新台灣之子的比例逐漸增多,目前新移民二代已經在成長,很多已經進入小學的階段,新移民家庭成長中主任朱莉英說:「新移民親職教育是列為排行首要的問題。」

同時他也表示,中心同時讓新移民媽媽學習台灣語文,期待讓孩子從小接觸媽媽的母語及文化,特別開設了越南語文學習班,讓新移民媽媽當起小助教,以貼近孩子世界的趣味課程,吸引孩子增加對於媽媽母國文化的認識。

朱莉英說:「若他們自我認知強、自我認同很好、自信心強;若媽媽心態建設好、自我認知也高,很大方去介紹母國文化給孩子,我認為二代的孩子會比台灣的孩子更有機會去看外面的世界、視野會比台灣小孩還廣、更有優勢的能力。」

中心從去年就著力在培育二代多元領導才能的工作上,並招募一百一十一位三至六年級的新台灣之子參加,設計多元文化,內容有跨國文化、藝術音樂欣賞及分享、理財、人際關係等課程,期盼能開發新移民家庭的多元文化優勢,培養孩子未來成為優秀領導人才的能力。

在課程學習上,朱莉英說,會跟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在社區理有課後輔導班,有志工老師帶他們做功課,除了功課,還有一些多元的學習,如成長團體,在情緒、人際關係上的教導、才藝上的課程,比較屬於性向探索,那還有跟大專院校服務學習的同學結合,像台灣大學跟台北科技大學,依他們的專長開設不同的營隊。

朱莉英說:「去年一個中高年級的女生小芬,他媽媽是越南籍的單親媽媽,就是遇到家暴所以離婚,曾經,因為媽媽的背景,以至於他對自己的身分也沒有自信,他告訴我,透過上課讓他改變對自己、對媽媽的看法,不會再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現在他可以站在很大聲對大家說:『我媽媽是越南人。』我們站在優勢的觀點,讓他們思考自己的角色,讓他們覺得那是你的看法,我一樣可以活得很自在。」

朱莉英說:「未來的願景是希望培養這些孩子成為種子志工,因為他們正在使用這些社會福利的資源,希望他們有回饋心,有人在協助、服務他們,也希望他們在未來也能投入公益。」所以在今年加強公益學習的課題,他是種親子共學的方式但是是公益服務,親跟子一起出去,先從參觀伊甸的社輔單位、養護機構、教養機構等,可以在這個過程跟他們有互動,例如讀報給他們聽,慢慢形成公益服務的概念,等到他有能力時可以回饋,這是今年比較著重的一塊。


延伸閱讀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