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蔡靜宜 拍攝)【記者蔡靜宜/高雄報導】現任高雄美術研究會理事長的張憲楷,同時也於大寮國中慈暉班與高雄當地國、高中任教陶藝課程。慈暉班也可稱為中途班,專門收留弱勢生或中輟生,甚至受法院保護管束的學生,在還不需要送感化前,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學習專長。最初從事陶瓷相關工作十幾年,之後因為要養病,所以頂了一間畫廊,也自己作畫。本以為從此與陶瓷無緣了,但幾年後中美斷交,陶瓷無法外銷,便從傳統產業轉入休閒行業,張憲楷便決定開一間工作室,提供玩陶、拉坯。也因為工作室有學校老師前往學習做陶,便被引薦到高雄縣大寮國中擔任社團老師。大約十年前的一天,他依校長之約前往某班級代課,到班上後發現這些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一般的學生不一樣,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慈暉班的學生。張憲楷笑憶道,他剛開始就問學生想上什麼,學生們只說絕對不要再上泥條了,因為前面的五個老師都是上泥條。「我問他們一年內怎麼會換這麼多老師,他們就說:『老師都跟我們不和啦!都被我們用土給丟走的!』我聽了嚇個半死。」因為每個老師都認為陶藝須從泥條開始教起,但張憲楷是從商業進入陶瓷創作,所以並未堅持從泥條入手。他發現教室內的手拉坯機器都尚未開封,決定教他們從拉坯開始。那時流行電影《第六感生死戀》,所以全班邊玩邊唱,還模仿片中男女主角拉坯的畫面,玩得不亦樂乎,整間教室、身上臉上都是泥巴,甚至不想下課。代課結束後,張憲楷到辦公室,校長和主任都在那等著。原來他們剛剛都在旁偷偷觀察著,校長坦承,其實前面的老師不是請假,而是教不下去而離開,剛剛看他和學生相處得這麼好,便請他留任慈暉班。校長問是否排斥這些學生?張憲楷說:「教陶藝來講,學生是沒有差別的,反而他們還比較放得開去接觸陶土,不覺得土髒。」從此之後,就像玩陶土一樣,被黏住了,一待就是十年。他表示,雖然光靠這份收入不足以維持開銷,但已視為自己的責任了。(圖/蔡靜宜 拍攝)他認為教學中最有樂趣的,莫過於與學生互動所達到的教學相長。不只可以感受到年輕活力,也能得到研究很久卻得不到的技法,他們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創意是值得學習的。學生吳家豪:「老師會讓我自己突破,在創作方面會先畫一些圖讓我摸索,然後給我建議。」張憲楷的創作類型多元,其中他最喜愛的是手拉坯創作。傳統手拉坯的花瓶創作都是只拉瓶型,或是在上面以圖畫或雕刻裝飾。但他偏向用自然的元素去表現,像《蛻變》這件作品,就是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所創作而成的,「這是第三個,前面的都在過程中壞掉了,」即使成型機率低,「但我要的不是後天人為的東西,而是手拉坯特有的自然紋路去裝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