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周聖心 構築環台千里步道

DSCF0794
記者范道瑛/拍攝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現在的海岸線都被消波塊佔領了,巨大冰冷的水泥塊阻隔了人與土地親近的機會,也傷害了海洋生態的平衡。」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回想起過去在花蓮的日子,面對大海、吹著海風,她感慨地表示,希望透過環島千里步道運動,爭取步行者與單車族應有的路權,保留一條自然美麗的綠色步道,並帶動社區觀光資源。

輔大中文系畢業後,周聖心返回花蓮故鄉教小學,當時就接觸到真實的台灣社會底層,有太多貧窮、不公與無助,周聖心也因此自省:「把孩子的人生起點交到我手上,拿什麼為他們填空?」也許是平穩規律生活與接觸到最底層生活,周聖心認為在花蓮還不能把真正問題凸顯於全國,於是三年後毅然辭去教職,而投身社會運動。

周聖心致力於社會運動長達十五年,從反核到爭取路權,於行政、立法等單位來回奔走。○○六年四月,由黃武雄、小野與徐仁修提出千里步道運動,周聖心義務擔任籌畫中心執行長,負責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社運團體、生態環保與文史團體網絡,以及學界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希望能集合眾人之力,串聯起一條環島千里步道。讓大家能從容地用腳認識這片土地,也保留道路給雙腳或雙輪,讓台灣成為一座令人嚮往的「慢行島嶼」。


周聖心說,夢想幾年之後,台灣會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這條步道將蜿蜒於台灣田野與山海之間,沿途沒有阻斷走入風景的水泥護牆、沒有強光照射的水銀燈、沒有扼殺美麗花草的殺蟲劑,行人可以背著行囊或騎著單車隨意行走,領略沿途台灣僅存的風光水色。」未來也將印製小冊子,告知步道沿途在地社區所提供的餐飲休閒與文史活動等。


周聖心暱稱這條千里步道為「十一號國道」,「11」就是人的雙腳,和其他專供汽車高速行駛的國道大不相同。十一號國道好比是魚骨圖,主幹道之外,還可發展出許多支線;它不僅是條縱橫寶島、蜿蜒於台灣田野與山海之間的綿密路網,也是串連台灣成千上萬個社區鄰里的慢行步道。

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產生的破壞,千里步道運動提倡「自然路權」主張,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劃與連結。周聖心說:「我們並非去『開路』,而是不斷地和相關單位溝通,改善一些人工的,或不自然、沒有考慮的生態的部份。」千里步道的夢想不止是還權於自然,更希望步道沿線能紀錄周邊的生態與文史,設劇場或音樂藝文、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亦可作為民間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空間;某些經細心評估過的據點,亦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交換買賣的小市集。

「夢想有一天,在台灣可以如同國外,徒步遠行,或騎著單車環島,走過一村又一村、一鎮又一鎮」周聖心滿懷期待地說。儘管有很多人認為「千里步道只是一個理想」,但是她相信只要勇於實踐,一定能逐步串聯起環島的步道,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

二○○八年十月,二十多位單車愛好者組成的「千里步道試騎隊」,誓言要建立全國最美麗的自行車、步道路網,他們一路從台北、新竹、苗栗,最後抵達中縣執行長周聖心說,此行是苗中試走四日遊,另也有隊員已自行完成台南、彰雲嘉等地的路線,「我們不趕路,要走的都是最具文化、最美的道路!」

台大教授黃武雄也提到:「夢想幾年後台灣出現環島千里步道,這條路的開闢,在你我手中」他想實現千里步道的夢,獲許多熱愛步行、單車休閒者回響,雲林縣在今年十月由縣長蘇治芬等人掛牌,成立「千里步道籌畫站」,將整合步道資訊,從雲林每個景點串聯,再擴及鄰近縣市,這樣一尺一寸累積,將來共構一條美麗又充滿夢想千里步道。

周聖心過去曾擔任人本教育基金會總編輯,也曾參與反軍購及反戰運動,現任永和社區大學特別助理,同時兼任「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社會工作經驗所建立的豐沛人脈,使得歷經兩年多的環島千里步道運動,在各地聯繫狀況也相當順利。她同時亦感受到所有人對這塊土地的關愛與期待賦予的生命力,一點一滴累積,她相信這個夢想會很快實現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