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公民發聲有「撇」步

P1070358
王建雄講課(鄭喻文/攝影)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台灣公廣集團)自二○○五年開始醞釀成立「peopo公民新聞平台」,而後在全台各地舉辦演講,傳播公民新聞的概念,從商業電視台轉入公廣集團的王建雄也投入其中,王建雄表示,透過公民新聞讓民眾發現不同的新聞價值。


公視新媒體部企劃王建雄認為,公民新聞是個新名詞,它的概念其實還在建構中,不過就如同「peopo」名稱的由來(people post)與slogan「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民眾報導他們關注的人事物,傳統新聞學的近身性、即時性等概念,甚至是寫作、攝影的手法,對公民新聞來說都不是那麼必要。

王建雄指出,一般的媒體報導,以弱勢福利來說,即便呈現多方觀點,報導角度還是看記者去如何處理,或是受到主管影響,又大多的受訪當事人都是已在社服體系中的一員,記者很少會去接觸到那些不在體制之內需要幫助的民眾,然而,這些民眾的問題更是需要被看到。

推動公民新聞就是希望愈來愈多人知道,原來現在可以利用簡單的器材與文字就可以替自己發聲,並有許多平台能夠刊載,那麼這些沒有被看到的議題就能透過當事人的觀點,從更貼近問題的角度呈現,王建雄說。

這樣的報導內容會不會失衡,王建雄表示,處理新聞的方式不一定要用傳統新聞學的概念去思考,重要的是議題,例如很多「peopo」上的影音報導時間都很長,OS聽起來沒什麼力道,甚至畫面十分搖晃,乍看之下很不吸引人,但是內容卻十分值得受到大眾的觀注,一般媒體看到了,覺得有價值就會跟進,或許這樣就會從別的角度切入,但至少這項議題會被更多人看到。

第二屆公民新聞獎參賽者黃寶莘表示,是王建雄讓我知道,原來只要我能提供值得大眾討論的公共議題,我也可以是公民記者,所以也報名參加第二屆公民新聞獎。

從商業電視台轉入公廣集團,王建雄回憶,以往都是對收視率負責,主流媒體常犯的錯誤,他都看過,或是身歷其中,包括查證不足、模擬、誤導、造假等,但很少會去思考新聞播出後對社會的影響。他認為,新聞工作者每天都必須反芻自己每天所做的報導,給自己反省機會,才不會逐漸忽略媒體的社會責任,現在新的新聞價值正在形成,媒體必需想辦法重拾民眾對新聞的信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