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9日 星期三

災後忙重建 婆婆媽媽來逗陣

【生命力記者/陳莉嫻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後,埔里有許多的家庭受到了重創,使原本富足的小鎮頓時進入失業、失所、失依的另一種空間,驚恐後的氣氛在勉強的笑容下,依然流竄著許多源自心底的不安與接踵而至的壓力。但是,埔里有一群媽媽們非常勇敢的站了起來,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於八十八年十月十五日邀約組成了婆婆媽媽工作隊,從協力掃街到整潔道路,又從安親課輔到心理治療,透過互相傾訴,暫時地走出心裡的陰霾,因為這些媽媽們相信要幫助家人,必須先把自己重建起來。

事實上,婆婆媽媽工作隊的成員,就是原本在災前由約一百位媽媽們所成立的環保工作隊延伸來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李美雲表示,當時成員為數已不少,解散掉實在可惜,因此,在災後便把這些環保隊的媽媽們動員起來,組成現在的婆婆媽媽之家,「婆婆」代表著「耆老」,一種對生活智慧的尊重,「媽媽」則引出了「孩子」,一種對親子活動的主張,而「之家」則蘊含了「共享」,一段與子偕行的相伴允諾。

婆婆媽媽之家主張太早走出悲情,對長期的心理而言不見得是健康的,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增加人們面對悲情的能力,讓受災的人漸漸寬心、放心、安心、最後生出歡喜心,這才可能是讓人面對災後重建的力量來源。而鑑於在災後人們流離失所,有一個穩定的避身之處可以讓大家來鬆懈、舒適的暢談,已經是許多人的願望,因此在婆婆媽媽們之間,就逐漸醞釀出來了想要覓得一個聚會場所的想法。

於是,這些婆婆媽媽們就在埔里的中心地帶上一條小巷內找到了一間四樓的透天厝,在婆婆媽媽工作隊中的「環保工作小隊」的努力下,清理出一個舒坦機動的空間。目前規劃一樓是行政區,有著「管家婆」辦理事務的小櫃台,二樓的前半部作為活動區,可以成為各團體聚會的場地,後半部則是小小的廚房,可以隨時煮晚熱騰騰的湯麵;三樓則是做為小孩子遊戲的兒童區,裡頭有足夠的設備,讓在二樓的大人不用擔心。四樓則是「呱呱區」,用豐富的植哉,讓半開放空間的四樓成為大人隨興談天的去處。

婆婆媽媽之家除了提供大家一個固定的聚會之處外,也在社區重建投注了不少的心力,婆婆媽媽們藉著舉辦各種親子活動與課程,如故事媽媽培訓班及最近與雲門舞集合作的活動,來對社區內的人們做心靈重建。此外,婆婆媽媽之家也透過各種方法,替幫助需要工作的婦女們找尋工作機會,李美雲說:「其實,最讓受災的家庭感到不安的就是經濟的來源,只要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有了著落,人們的心中自然會安定不少。」

李美雲說,她在婆婆媽媽之家已經有一段時日,最讓她有所感觸的,是有時候很想為這些需要的人再做些什麼,但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最重要的因素,就當然就莫過於金錢了。她表示,做各種努力以及辦活動都需要錢,有的時候,社區內的民眾們也會希望婆婆媽媽之家再做多一點、再多提供一點服務,但是沒有經費,很多事都辦不成,而目前婆婆媽媽之家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募款而來,可說是非常的不足。

儘管如此,李美雲說,婆婆媽媽之家的各位媽媽們都相信著,總有一天他們的家園會再次被重建,所有的不安也終究會過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