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8日 星期三

心聲工作坊 開發精神患者潛能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心聲工作坊」的學員,全部都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他們有的是患有憂鬱症、躁鬱症,有的是患有較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學員在來到這個工作坊之前,個個都是經過審慎評估,才得以接受訓練的。桃園縣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楊于季說,病患在這裡可以接受獨立生活的訓練、自治能力的訓練、社交技巧的訓練以及其他的才藝訓練。這個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多方面的刺激,來開發精神病患的潛能,進而幫助患者早日回歸到社區。

楊于季說,病患每天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到達工作坊,之後病患會被指派「工作」。他們的第一項工作是閱讀報紙。楊于季說,規定病患準時到達工作坊,是希望病患可以養成生活規律的安排,至於看報紙,則是希望病患多瞭解發生在社會上的事,不要跟社會脫節。她說,精神病患通常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通常是很閉塞的,當我們想幫助他們回歸到社會,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刺激他們,讓他們學習社交技巧、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心聲工作坊」裡,除了學員和楊于季外,有社工一名,另外還有許多熱心的志工。江秀英社工平時負責和學員的家屬保持密切的聯繫,另一方面,她必須管理所有學員每天在工作坊的事宜,例如:她必須注意學員的出缺席狀況、陪伴學員閱讀報紙、和學員聊天,最重要的是,她必須閱讀每位學員的日記或心得報告。她說,精神病患如果接受治療、用藥,病情是可以被控制,甚至復原的。

替「心聲工作坊」志願服務的許多志工,有些是精神病患者的家屬,有些則是非常熱心,又同情精神病患的善心人士,他們有的是家境富裕的商人,有的是才華洋溢的退休老師,雖然大家都來自不同的背景,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他們都願意為這些病患付出他們的愛心和時間。這些志工都會在特定的時間來到工作坊,他們會以他們的專長耐心的教導學員。他們有的教病患英文、日文、美術、陶藝,有的教病患韻律舞蹈。心聲工作坊的學員或許吸收能力不如正常人,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也可以嘗試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楊于季說,一般的精神病患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會把時間浪費在睡覺上,但如果接受適當的治療,他們可以慢慢培養出行為能力,他們可以自己搭車、閱讀報紙、收看電視、和其他學員聊天、交朋友,最後回歸到社區,憑著自己的力量工作、謀生。她說,「心聲工作坊」提供的是潛能的訓練,希望可以協助學員透過治療活動,培養學員良好的日常生活作息,加強他們生活能力的訓練,提升生活品質。

學員的工作訓練期通常是六個月,社工對於學員的出席情況、儀容整潔、病情穩定情形、社交行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及人際關係等做評估,如果整體表現達到標準,學員可以轉借到中壢市的新國民綜合醫院,繼續接受社區就業實習訓練,如果工作表現良好,可經由介紹至社區工作。

楊于季說,自工作坊創辦以來,經由訓練成功就業的例子大約在十件左右,但因為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實在是不瞭解,甚至歧視、欺負患者,因此患者承受了比常人更大的壓力,造成許多患者又再度發病。她說,要幫助精神病患不難,最直接的就是接受他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