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8日 星期二

育成基金會 智障者一生的良師

【生命力記者/翁國維報導】「大哥哥,請喝茶」,一位小朋友雙手端著茶,天真無邪地微笑著。端過茶來,手心感到一股暖意,直達心中。如果這裡不是台北市育成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附設的裕民工作站,絕對不會覺得他竟是一位智能障礙者。四周的智障者都坐得挺挺的,專心地做著手上的工作,有的在做手工,有些則是使用縫紉機慢慢地裁縫著,他們都流露出驕傲的眼神。育成基金會專員陳國良說:「從一個依賴者轉變成可以獨立完成一件事,甚至養活自己,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尊嚴的表現。」

育成基金會的成立,是由於當初在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中,有一群家長認為,協會對政府政策的監督與推動,對於整個環境的幫助實在是太慢了。與其等政府來做,倒不如自己到第一線去奉獻服務來得有效;同時,也能達到迫使政府跟進的功能。因此,民國八十二年進行籌畫,民國八十三年成立開始運作。短短一年間,靠著一群家長的勸募以及街頭義賣,一千萬的基金就籌到了。陳國良說:「當時在其他的基金會眼中,這是很不得了的」。而這對其他基金會以及他們本身而言,也是非常大的鼓勵。其實社會大眾還是有愛心並且關心的。

基金會服務的對象從嬰兒到老人,各種年齡層都有,以智能障礙為主,也有一些人是合併性的,不僅肢體殘障,同時也是智能障礙者;服務項目包括早期療育、技能訓練、及社區照顧等。同時,他也提到,其實早期的療育,也就是針對年齡小的孩童,一發現學習有問題,就馬上給予訓練。若是能在三歲前施予訓練,更勝於往後花十年的時間去訓練。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基金會成立了第一所社區化發展中心─和平發展中心,從事社區照顧、職業訓練、以及就業輔導等,並且積極的拓展服務的項目及對象。緊接著在民國八十六年,又接下了政府委託經營的鵬程啟能中心以及城中發展中心,到目前為止,總共已經成立了十個發展中心以及工作站。

此外,基金會也成立了「新生園」,一個社區化的家園宿舍,居住的是十五歲以上的智能障礙孩子。白天他們工作,或是到發展中心學習技能,晚上則回到宿舍過團體的生活。陳國良指出,有許多孩子極大部分的歲月,都是在家裡度過,可能成天就是看電視,家庭給他們極佳的保護,但是卻對自我照顧的能力無法發展。因此,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城中發展中心,基金會則是設有一間餐廳,員工皆是由智能障礙者來擔任,使他們能一邊學習一邊工作。陳國良表示,在社會的工作職場上,是不可能給這麼長的時間去適應的。目前社會上的工作都是具競爭性的,而基金會所提供他們的,就是一種庇護性工作,也就是以他們的特質及能力,發展就業的技能,不給他們壓力。他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發展他們最大的潛能」。像有些人沒有手,那就訓練他用腳刷牙、用腳喝水、用腳做手工,基金會希望讓他們能獨立地生活在社會上,同時,被社會所接納。

目前基金會透過社區化的服務,盡量使學員能回歸到社會,融入到正常的生活裡。育成基金會不願把所有人都集中起來,封閉在一個環境中,他們利用社區適應的活動與課程,讓學生與社會有互動,而不是一直都與同一類人相處,他們表示這樣是沒有用的。

至於基金會目前碰到的困難,陳國良說,由於政府公權力沒有伸張,因此有許多非法的組織、團體,假借名義募款,利用人們的愛心騙錢,使得基金會遇到很大的困擾。倘若今天基金會在台北火車站進行勸募,就會有很多人害怕、懷疑,心想:到底你們是不是真的?到底我的錢捐出去,是不是會被用在當用的地方?因此,近年來的勸募金額是每況愈下。而在這種社會不信任底下,基金會的經費來源也就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不公也是目前很嚴重的問題,大的基金會、財團擁有較多的資源,但是做的事不見得多,可能成立基金會只是用來當作逃稅的工具;反觀一些沒名氣、小的基金會,真正想為社會做點事,但是卻只擁有極少的資源,心有餘而力不足。

當前育成基金會對於身心殘障者的安養問題最為關心,由於台灣家庭結構在改變,逐漸趨於小家庭制,若是這些身心殘障的父母過世後,那他們怎麼辦,誰來照顧他們?而台灣目前只有少數幾家機構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因此,陳國良說:「我們會繼續努力,一直以來我們的服務都趕不上智能障礙者家庭的需要,我們會堅持下去的。」

台北市育成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
地址:台北巿建國南路一段321號2樓
電話:(02)27062686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