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伊甸基金會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實行「愛心無國界專案」,從事國際救援行動。除了從海外募集物資及金錢,他們也送輔具到第三世界國家。延續愛心無國界的服務,在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伊甸基金會在第一時間就派人進入四川視察,評估災區的需求,並根據當地需求做出服務方案。
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表示,他們在四川災區評估過程中遇到很多阻礙,「當地所給我們的地震受傷名單錯誤很多,與我們實際的資訊及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我們輾轉到很多地方視察,為的就是希望找到真正需要由外界投入資源及服務的地方。」
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負責四川專案的經理盧有恆表示,「我們希望到四川做的服務,是與伊甸的宗旨有關聯性──服務身心障礙朋友。」他們堅持服務資源不能與其他組織相互重疊,經過評估,他們選擇以復健治療的方式來為四川居民服務,藉由復健治療的介入減少或避免他們成為身障人士。
目前伊甸基金會國際中心組的人員,用接力輪替的方式到四川處理行政、組織溝通以及照顧到四川服務的志工生活。盧有恆表示,在專業服務方面的志工,則是由伊甸基金會對外招募。從去年十二月他們開始在台灣招募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希望有證照的治療師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到四川服務。
四川屬於中國較內陸的地方,缺乏有西醫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在四川當地,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延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但川震後,受傷的人數過多,即使是當地的中醫醫護人員,也不足以應付大量的受傷患者。盧有恆說,那裡的患者除了皮外傷,還有骨折、截肢的病患需要長期的復健,因此復健師人力需求增加,四川需要從外地去尋找更多治療師過去當志工。
目前伊甸基金會的駐點服務位於四川的九龍衛生院。盧有恆表示,由於當地沒有醫療專業人員,川震後許多受傷的居民被送往其他地方接受手術,但是當他們回到九龍鎮後,就沒有接受後續的治療,而復健是需要長期的追蹤治療。
盧有恆說,由於中國政府從十二月三十一日開始不再補助災民的醫療費用,許多骨折患者的體內都還有鋼釘內固定尚未取出,而這筆費用對當地人來說相當的可觀,而手術的醫療服務仍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問題。
在四川服務的志工十分辛苦,一個星期要工作六天,除了定點服務外他們也需要走很長的路幫患者做居家復健,有時一天要走四、五個小時,盧有恆說。但是他們也得到了很多的回饋,有一次一位志工幫病患看診完後,那位病患很感謝他,給了他一個在台灣從來沒有過的擁抱,讓他十分感動。另一位病患則是一連幾天在看診前都會在路上摘一朵花送給志工,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鄺偉誠表示,他們現在招募的志工希望能夠在四川服務一個月以上「治療師與患者建立關係,比較能暸解並且熟悉患者的狀況,進而建立彼此的互信關係。因此只有十幾天是不夠的,對患者來說也是不好的,時間越久他們也會比較願意敞開心扉,也較能看到治療的成效。」
盧有恆說,如果只是想要出國學習經驗、認識新朋友或是想累積不同的挑戰,就比較不鼓勵他們來當志工。「當志工事要去服務別人的,應該先確認自己是否願意去提供服務,同時也願意接受出國的挑戰,願意與不同的文化與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當志工會比較合適。」
第一階段的服務規劃將在今年九月結束,對於未來的服務規劃,鄺偉誠表示,進駐四川當地服務必須有上級單位核准公文,並非一廂情願的口頭約定,因此仍有困難存在。台灣也有很多服務組織無法取得核准,被趕回來,每個地方政策都不相同,他們也在邊學邊修正,未來中長期的服務,也仍然在規劃當中。
盧有恆說,目前伊甸也規劃在暑假帶大專學生的營隊與當地的中小學作互動帶活動。未來他們也期待比較資深或有教學背景的治療師能加入,因此需要志工的執照及學經歷,提供課程教授。如果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可以透過捐款或捐物資的方式,如輪椅、腋下拐或助行器等都能給四川當地帶來很大的助益。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伊甸招募志工 讓愛「川」流不息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