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伊甸基金會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實行「愛心無國界專案」,從事國際救援行動。除了從海外募集物資及金錢,他們也送輔具到第三世界國家。延續愛心無國界的服務,在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伊甸基金會在第一時間就派人進入四川視察,評估災區的需求,並根據當地需求做出服務方案。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表示,他們在四川災區評估過程中遇到很多阻礙,「當地所給我們的地震受傷名單錯誤很多,與我們實際的資訊及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我們輾轉到很多地方視察,為的就是希望找到真正需要由外界投入資源及服務的地方。」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負責四川專案的經理盧有恆表示,「我們希望到四川做的服務,是與伊甸的宗旨有關聯性──服務身心障礙朋友。」他們堅持服務資源不能與其他組織相互重疊,經過評估,他們選擇以復健治療的方式來為四川居民服務,藉由復健治療的介入減少或避免他們成為身障人士。目前伊甸基金會國際中心組的人員,用接力輪替的方式到四川處理行政、組織溝通以及照顧到四川服務的志工生活。盧有恆表示,在專業服務方面的志工,則是由伊甸基金會對外招募。從去年十二月他們開始在台灣招募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希望有證照的治療師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到四川服務。四川屬於中國較內陸的地方,缺乏有西醫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在四川當地,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延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但川震後,受傷的人數過多,即使是當地的中醫醫護人員,也不足以應付大量的受傷患者。盧有恆說,那裡的患者除了皮外傷,還有骨折、截肢的病患需要長期的復健,因此復健師人力需求增加,四川需要從外地去尋找更多治療師過去當志工。目前伊甸基金會的駐點服務位於四川的九龍衛生院。盧有恆表示,由於當地沒有醫療專業人員,川震後許多受傷的居民被送往其他地方接受手術,但是當他們回到九龍鎮後,就沒有接受後續的治療,而復健是需要長期的追蹤治療。盧有恆說,由於中國政府從十二月三十一日開始不再補助災民的醫療費用,許多骨折患者的體內都還有鋼釘內固定尚未取出,而這筆費用對當地人來說相當的可觀,而手術的醫療服務仍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問題。在四川服務的志工十分辛苦,一個星期要工作六天,除了定點服務外他們也需要走很長的路幫患者做居家復健,有時一天要走四、五個小時,盧有恆說。但是他們也得到了很多的回饋,有一次一位志工幫病患看診完後,那位病患很感謝他,給了他一個在台灣從來沒有過的擁抱,讓他十分感動。另一位病患則是一連幾天在看診前都會在路上摘一朵花送給志工,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