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聯手護溪 拒湳仔溝「加蓋」

3011 【記者林佩儀 /台北報導】位在台北縣板橋的湳仔溪,由於特二號道路板橋路段施工,將在湳仔溝上空「加蓋」建高架橋,板橋最後一條露天河流恐將因此消失。

『板橋,會因為「湳仔溝」而有不同的面貌,請大家一起守護板橋最重要的水澤文明。』枋橋河流協會的林秀美,正在為了即將被「加蓋」的湳仔溝而努力著。

兩年多來,和同在大關國中教書的邱子容四處奔走,拜訪里長、校長、民意代表、政府官員,積極開說明會、印傳單尋求連署,他們渴望獲得板橋民眾的支持,渴望更多人聽見他們的聲音,成立枋橋河流協會後,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保存板橋最後一條的露天河流-湳仔溪。

但是,許多民眾會問,「板橋為什麼需要保留湳仔溝?」

枋橋河流協會的陳建一說,原來板橋的文明發展史,就是河川的使用史。曾經板橋充滿了河流,從板橋的地名就不難發現,舉凡湳仔、新埔、後埔、港嘴、……等,皆為河流沖刷出來的地形。早期農業灌溉,水運運輸,都和這些河流息息相關,也使得板橋迅速發展。原是水鄉澤國的板橋,在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後,溝澗成為污水排放處,灌溉效用消失,河川開始被鋼筋水泥覆蓋,漸成了馬路底下的臭水溝。現在僅存的露天河流,就是湳仔溝,河川附近空曠的綠地,是板橋難得一見、沒有人工水泥的自然景緻。

湳仔溝雖然現在還是有一點「臭味」,但縣政府正規劃綠化及水質淨化工程,讓河川恢復昔日清流。湳仔溝被許了一個美好的夢,板橋人期待著,湳仔溝將成為他們假日休憩、遊玩、親子活動的最佳場所。枋橋河流協會表示,湳仔溝的自然景緻,串聯週遭的地方特色文化,使板橋擁有成為觀光水岸都市的大好潛力,但這樣的城市願景,可能會因為「高架橋」的興建,將永遠消失在板橋人的心中。

高架橋,將會帶來噪音、高溫、與落塵。屆時,水不會清,草不會長,魚蝦也不會來,對生態衝擊不容小覷,板橋文明可能失去環保意識與生活文化。曾親眼在湳仔溝看到一條眼鏡蛇從對岸游過來的居民林小姐說,台北縣政府舉辦溼地教育,卻一面將湳仔溝「加蓋」,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似乎有點矛盾。「或許交通會更便利,但是民眾不一定會更快樂。」林秀美說,「我們擁有一條腹地大,有潛力的河川,我們需要的是發展與環保並重的經濟。」

原本在九十四年經建會在經過評估後,提出若特二號道路不經過板橋湳仔溝的三條替代路線,不過最後決策維持原案。陳健一說,台北縣政府提出「大河治縣」的口號,卻決定將板橋唯一的水澤特色代表湳仔溝「加蓋」,在現今全世界都在「去高架橋化」的潮流下,唯獨板橋卻要蓋起高架橋。

河川孕育著歷史,也成為一個城市所有居民共同的回憶。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在市長李明博執政期間,拆除橋上高架橋,讓河流重見天日,使得週遭景觀美化,觀光人潮湧入,替當地製造無限商機,也成為各國河川整治借鏡的例子,韓國並將遺留的高架橋墩保留,作為教育後代子孫用。

林秀美認為,這是一個「美感經濟」的時代。板橋有一個別於其他城市的優點,湳仔溝可以使板橋,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水岸城市。「我們兩位媽媽(指曾子榮),都是老師,都在教小孩,我們不只是抗爭,爭取生態保育,我們更希望板橋有一個讓人願意停留的地方,醞釀人和土地的感情,我們需要一個理想的公部門,帶領我們成為令人尊敬的人文都市故鄉。」協會目前訴求的,就是希望政府能向民眾召開說明會,邀請專家學者集思廣益,是否夠保留湳仔溝,另尋替代的方案。

重大決策改變背後尚牽扯多方層面,特二號道路的改道可能牽扯經費增加或房屋拆遷的問題。目前特二號道路工程進行到一半,如何在經濟建設與永續發展,發展出對雙方都有利的最佳決策,更待政府民間相互協商結果。(照片由記者林佩儀拍攝)


延伸閱讀:

清溪川的死亡與再生:我們學到了什麼?-李永展2008/01/12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跨河橋開工 湳仔溝整治正式啟動-板橋市全球資訊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