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幸茹/新北市報導】身為農家子弟的黃明堂,對於自己進入媒體業,他表示,「高中時期面臨聯考時,腦海閃過當記者這個念頭,其實,出自農家的我,腦筋不靈光,說起話來又常不知所云,為什麼想要當記者,自己也沒答案,就是一個念頭罷了!」
對於未來的計畫,黃明堂表示,得新聞獎並非從事記者行業勠力追求的目標,過去二十年來,從沒想過參加新聞獎,去年以「陳樹菊」的報導參加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又拿到真善美傳播新聞獎,而因為報導文史館的新聞又獲得雲豹新聞獎的肯定。黃明堂說,「自問自己還能拿什麼得獎?這是一種壓力,我必須釋放它,回歸記者本分,努力於發掘具有影響力的報導,獎不獎?一切隨緣!」
黃明堂最早在台北的報社服務,「但我是台東人,一心想回台東,於是報考台灣時報錄取,結果被分發到花蓮,任職一年後,再報考自由時報,才得償所願,回到故鄉。」目前,黃明堂則是自由時報台東縣召集人。
說到成為記者後最印象深刻或是覺得最有趣的報導,黃明堂則笑答,「天生腦筋不靈光,幸好老天還有給我寫文章的能力,才得以在記者圈存活。」在二十年的記者生涯中黃明堂曾經飛往泰國、穿越泰緬邊境層層關卡,進入緬甸山區,當面採訪名噪一時的世界毒王「昆沙」;回到台東當地方記者後,也曾隨同蘭嶼的達悟族人到菲律賓的小島尋根,三十人擠一艘小舢板,在驚濤駭浪中抵達目的地,小船數度被推到浪尖再狠狠拋下, 「當時是驚懼,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搏命旅程。」
「媒體對弱勢者而言,常可產生一夕扭轉命運的機會」黃明堂表示,偏遠離島的蘭嶼常有因為媒體報導而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曾經,有位學業成績不錯的達悟族高中女生,陰錯陽差,錯失保送台師大的機會,經報導披露,教育部及台師大破例錄取她;又因為報導,一位病危、住在台東病房的蘭嶼阿嬤,一心求返鄉,經報導後,縣府包直昇機、大眾捐款,一圓返鄉夢。
黃明堂表示,社會大眾普遍有惻隱之心,每每報導貧弱個案,都會激發捐款,讓弱勢者一夕扭轉命運,「但還有更多沒被報導的人怎麼辦?我一再反思,如果媒體不聚焦報導特定的弱勢,激發出大眾的同情心,社會似乎成為一灘死水。」所以身為媒體人,黃明堂選擇繼續為弱勢發聲,以激發大眾的同情心。
黃明堂表示,史前館的營運成效一直是他監督批判的對象,「從館方的角度來看,我是來者不善,負面報導難以計數;但基於對台灣歷史文化的期待,就曾以特稿呼籲政府應提昇史前館位階,讓它擁有故宮等級的博物館地位。」
二○一○年政府組織再造,對史前館的地位不升反降,因此黃明堂透過管道查証,並取得會議記錄等重要文件,証明史前館確實將被改隸降級。
黃明堂表示,政府組織改造工程,台灣多所博物館都被規劃改制降級,部分博物館早已透過學界連署等行動力圖扭轉;但台灣史前館降級改隸的報導,迅速透過藝文團體、民代形成壓力,「此報導已發揮影響政策功能,史前館雖未如我願升級,但也保住了目前的地位,讓以原住民歷史為主體的史前館規模不致縮減。」也因為這篇報導,讓黃明堂獲得了雲豹獎的肯定。
延伸閱讀
雲豹新聞獎
史前館籌辦災後重建特展 重現嘉蘭部落風華
報導陳樹菊 獲真善美新聞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