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位於高雄旗津的廿五淑女墓,是當地重要的生活史蹟及基層勞工為台灣經濟成長奉獻生命的血淚見證。早先,在二〇〇六年時,就被國家文化總會列為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以懷念女性勞動者作為家計支柱,努力打拼的可貴情操。
前國家文化總會副秘書長陳秀惠說:「當時只看到她們被當作『淑女』 身份來祭祀,卻沒看到被當做因工殉職的『勞動者』來憑弔。我們應該將她們視為有尊嚴的勞動者。」廿五淑女墓在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等團體建議下,在二〇〇八年四月廿八日這天,亦為國際工殤日,將廿五淑女墓正名,改建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以尊重勞動文化與勞動尊嚴的態度,除了讓社會大眾記住女性勞工的付出,同時也提醒廠商企業主加強對勞動檢查,強化工安,防止工殤意外的再發生。
卅八年前,一艘由旗津開往前鎮的民營渡輪,在航行途中,因為舟小人眾,加上機械失靈而不幸翻覆沉沒,造成船上有廿五人罹難。這廿五名罹難者均為在前鎮的高雄 加工出口區工作的未婚女性。當時,為了悼念香消玉殞的罹難者及喚起大眾對航運安全的重視,將她們合葬於中興里與中和里之間,稱之為「廿五淑女墓」。
單看這起事件,僅是一件船難。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唐文慧則說:「若以性別角度來看,蘊含許多對女性的不平等。」這廿五名女工的早逝與集體合葬,甚 至是被當作是「姑娘廟」等,回不了家的女人,即是當時「桌上不奉姑婆」的習俗對未婚女性之偏見,這不意外地造成並加深傳統父權意識型態的祭祀習俗,也對這廿五 位女性及其家屬和地方文化產生間接傷害。因為當地有這樣的傳說:由於罹難者均為未婚女性,因此年輕男子若於深夜獨自騎機車經過,常會莫名熄火或摔倒,是少女不甘寂寞所造成。唐文慧表示,這無疑的是對女性的偏見與戲謔。
造成船難的原因,不單只是因為船隻機械失靈。唐文慧表示,這些女工在當時的貢獻絕 對不亞於男性勞工,根本原因其實源於加工出口區各種為了壓榨與規訓女工勞動力所衍生的薪資結構。如:佔據女工每月微薄薪資的「全勤獎」,當時薪資三千元的話,全勤獎少則可得五百元,多則七、八百元不等。佔據薪資比例高的全勤獎,成了管控女工最有效工具之一。或許才是讓這些女工為了掙那些錢給兄弟唸書與生活,必須每天這樣爭先恐後地擠著上、下船,縱使超載也得奮力地準時上工。
陳秀惠也期許說:「說一畚箕,不如做一湯匙。」或許能做的不多,她表示,但是經由將墓園改建成公園,將原本廿五個墓碑,改為一座以蓮花塔造型為主的公園,四周還有石柱立牌展示當時船難故事。而在思想方面,能夠降低大家對女性傳統的偏見,也希望對此地不再有陰森的傳說;轉而將這廿五位女性,視為有貢獻的勞動者,來紀念她們。
邱欣怡/製作
延伸閱讀
台視熱線追蹤報導
陳秀惠談女人地標(上)
陳秀惠談女人地標(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