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季樺/台南報導】走進位於台南市成功路上的海馬迴光畫館,白色的牆面、微暈的黃光,傳統的銀鹽暗房,正在展出的攝影作品,以及滿滿一櫃子的相關書籍,交織成影像與記憶的空間。「海馬迴是掌管人類長期記憶形成的器官,同時也是一個神經傳播的媒介。」海馬迴光畫館負責人李旭彬表示:「命名為『海馬迴光畫館』,主要是希望能夠扮演『觸媒』的角色,讓更多人了解攝影這個領域。」
其實李旭彬並非一開始就朝攝影方面發展。「完全是意外中的意外。」李旭彬笑著說,自己在偶然的機會之下認識攝影界前輩潘小俠,因而開始他與攝影的緣分。原本發揮大學所學,從事地質探鑽調查工作的李旭彬,「有天醒來,看著鏡中的自己,突然思考這難道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李旭彬說,這樣的領悟,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捩點。他毅然放棄土木工程師工作,不顧家人反對,選擇到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研讀美術碩士。
而在國外的所見所聞,讓李旭彬深有感觸。「講到攝影,除了LOMO相機、外拍,你還想的到什麼?」李旭彬表示,這突顯出台灣攝影教育的匱乏,即便是在大學科系中,攝影也總是設計或傳播之下的附屬品,而非獨立的科系。攝影其實是設計的基礎工業,可是在台灣卻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導致社會大眾對攝影的認知過於狹隘。因此,學成歸國後,李旭彬決定回到故鄉台南,創立海馬迴光畫館。海馬迴光畫館的定位與目標,主要是效法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ICP),除了展覽之外,也著重於攝影教育的推廣,例如課程內容多傾向探討攝影的原理和創作,而非一般技術層面。
從最初的工作室,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海馬迴光畫館,其實也經歷一段艱辛的過程。原本位於台南市東豐路的海馬迴光畫館,因為空間較為狹小不敷使用,於二○一○年底決定將海馬迴光畫館搬遷到現在的位置。而目前台南市成功路上的這個空間的前身,其實是一間補習班,建築內部結構複雜,新舊裝潢混搭,頂樓還有漏水的問題。「光是拆裝潢就拆了兩個月。」李旭彬說,受限於經費,許多事情都必須自己親自動手,加上學生以及義工們的熱心幫忙,才能夠將這個空間重新改造成現在的海馬迴光畫館。
目前海馬迴光畫館主要的展覽空間,包括二樓的海馬迴藝廊以及三樓的顳葉藝廊,只要是與影像相關的創作,都可以申請在此展出。「海馬迴不算是商業藝廊,但也不是替代空間。」李旭彬表示,開放大眾申請,主要是希望在海馬迴光畫館的展覽經驗,可以成為年輕藝術家進入商業市場的助力,而非只停留在替代空間。
海馬迴光畫館四樓則設有暗房,作為攝影教學課程之用。「保留暗房並不是排斥數位。」李旭彬表示,現代提倡慢活,但人們對於影像卻往往一瞥而過。保留暗房的目的,正如美國攝影家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所言:「底片是樂譜,沖洗照片是演奏。」主要是希望人們能夠放慢腳步,從放相的每個步驟中,體驗影像生產過程中的感動,由此重新審視攝影的意義。
除了展覽和教學課程之外,海馬迴光畫館也會不定期舉辦「批鬥大會」。「懂得接受批評才能夠成長。」李旭彬說,「評論」在國外的攝影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人都有盲點,他人的意見與批評也許刺耳,卻是創作這條路上最需要的養分。另外,海馬迴光畫館也參與主辦「LoMotion攝影比賽」。「LoMotion攝影比賽」強調不設定比賽主題,希望單純以藝術為出發點,讓參賽者不受拘束的自由創作拍攝,展現影像藝術的核心價值。
對於未來,「其實海馬迴的目標一直都很明確。」李旭彬表示,他期望將來能夠成立藝術村,讓海馬迴光畫館發展成如同國際攝影中心一般的運作模式,除了給予影像創作者更多的支持,也希望能有機會與大學合作,共同推廣攝影教育,讓海馬迴光畫館成為台灣攝影藝術的海馬迴。
延伸閱讀
海馬迴光畫館
潘小俠攝影工作室
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