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石岡人社區報見證石岡重建之路

120
楊宛瑜/攝影
【記者楊宛瑜/台中市報導】白底黑字,簡單的四個版面,石岡人社區報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至今共已出刊一百二十期,陪伴石岡鄉人走過了十二個年頭,見證了石岡區(過去為石岡鄉)從九二一地震之後漫長的重建之路,未來將繼續發行,陪伴石岡區的居民繼續走下去。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位於台中市(當年尚是台中縣)的石岡區,由於房子過於老舊,因此幾乎都在地震中坍塌。石岡人社區報主編黃國倫說「地震後那幾週,居民都只能住帳篷,一直到外界支援的組合屋送來,大家的生活才開始有比較好一點。」同年十月,從事社會運動的盧思岳當時帶領「無殼蝸牛聯盟九二一災區支援小組」到石岡鄉,成立「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投入石岡地區的重建工作,並報導相關新聞,石岡人社區報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中創立的,二○○三年後「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改組成「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由住在當地的劉祥三先生接手經營。

石岡人社區報總編輯管雅菁表示,石岡人社區報成立至今,共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石岡人社區報成立之初,名稱為「石岡人家園再造通訊」,採取不定期出刊的方式,內容主要是針對災後重建的紀錄與報導,將政府機關針對災後重建的相關政策、補助訊息告知民眾,並反映當地居民的災後心聲,出刊的費用由工作站自行籌募,並接受鄉親的捐款。二○○二年、二○○三年期間,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的補助,每月定期出刊,除了持續報導重建工作的相關紀錄,內容轉向報導鄉內各社區的人、事、物及文史等在地故事。

二○○三年後,「石岡人家園再造通訊」改名為「石岡人社區報」,出刊時間從月刊變成雙月刊,內容從關注災後重建的通訊報,轉為報導在地新聞的地方社區報,主新聞與專題由總編輯與主編負責,其他內容則多採取讀者投稿的方式。目前的經費來源僅靠鄉親的捐助,還有石岡人協會自行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新聞局申請專案補助,管雅菁坦言,經費來源是社區報常常面臨的困擾。他們也曾考慮在社區報上刊登廣告,以此賺取經費,但最後開會的結果,大家還是覺得社區報應該要維持原樣不刊登廣告,「再說,我們一期也才發行2000份,又是雙月刊,廣告商應該覺得沒什麼賺頭吧!」管雅菁開玩笑的說。

有別於其他的報紙,石岡人社區報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每期的刊頭字體都不一樣,而且都獨具個人特色。管雅菁說:「我們每一期都會找一位在地的石岡鄉鄉民替我們的刊頭題字。」題字的對象從小到老都有,但有時候遇到老人家不會寫字,怎麼辦?遇到這情形,管雅菁表示,會請人先寫上「石岡人」三個字,再請老人家模仿照寫;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希望讓石岡鄉的鄉民對社區報有參與感,也希望加強社區報與石岡人的聯繫「至少大家會好好珍惜自己題字的那一期,不會拿社區報去包便當。」管雅菁幽默的說。

對於石岡人社區報未來的發展,管雅菁表示,未來將舉辦「社區報採訪特派員工作坊」,模仿社區大學的方式,招募學生並培訓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報等觀念,期望能讓更多人一起投入關注石岡地區的行動,挖掘出更多石岡在地的故事。


楊宛瑜/製作


延伸閱讀

石岡社區深度旅遊平台

石岡人協會臉書

921網路博物館

石岡鄉親電子報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