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何榮幸堅持採訪之路 不停歇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一九九一年進入媒體圈的何榮幸直至目前已有二十年的時間,期間曾多次獲得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的肯定,一九九四年投入媒體改革運動,推動黨政軍退出無線三台,也曾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會會長。

一九九一年進入自由時報主跑政治線,「其實最喜歡的是人道議題,但在當時政治路線是很重要的路線,因此為了要打破不合理的政經結構,因而選擇政治線,直到台灣民風開放時,才回到自己喜歡的人道議題。」何榮幸表示,會喜歡人道議題主要是在求學時期看《人間雜誌》,《人間雜誌》的報導以攝影及豐富的社會關懷,影響著台灣八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希望可以透過我的報導去影響更多的人」。

在自由時報的期間何榮幸聲援自立晚報,也擔任記協創會會長,後來跳槽中國時報。二○○五年,何榮幸製作了一系列的調查報導,其中「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讓他花了最多心血,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專題,完全不懂農業的他多次下鄉訪查,也與當地農民培養出感情。他表示,某天採訪結束後都已經是深夜,七十歲的農夫黃朱顯邀請他們調查團隊到他在田埂中的鐵皮屋做客,老農親切的拿出自己醞釀的藥酒,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結。

「這是我跟土地最接近的一次,走遍農田,遇過多少老農,這個專題談的是農田情感、老農的一生情懷,以及他們對土地的眷戀。」此專題也讓何榮幸獲得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 因為《無米樂》這部紀錄片讓他深受感動,因此成為他採訪的動力。何榮幸認為,「知識份子要改變社會理念,要實際與土地完全接近,雖然不懂農事,但也要改造自己去接觸。」

二○○九年,何榮幸與他的採訪團隊推出了一系列《我的小革命》專題報導,希望能藉由社會中默默耕耘的一群人的小故事去激起社會的改造。這個專題獲得大家的迴響,就連總統馬英九看完《我的小革命》也受到感動,特別造訪其中一個專題「生態綠咖啡」的所在地,以具體行動支持公平貿易進步理念。


何榮幸與即將發行的《消失與重生》 攝影林幸茹
何榮幸與即將發行的《消失與重生》。林幸茹/攝影
即使如此,何榮幸也沒有停下腳步,在二○一一年三月,他決定讓小革命休息,繼續發展出另一個新品牌「消失與重生」的專題報導。「在去年三月就已經有了新的構思,因為小革命已經成功的激起改革社會的熱情,因此想建立另一個新品牌《消失與重生》,挖掘各族群的文化、事物的價值,並且介紹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再次轉型重生。並且找出台灣流失的價值。」

何榮幸以原住民文化舉例,他認為原住民的獵人文化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在山上打獵,因為法律的限制,因而讓這項傳統技藝漸漸落,可是,近年來原住民學校開始有了獵人的課程,「這當然不是教他們繼續在山裡頭拿著槍打獵,而是透過教學讓原住民繼續保存對待生命的態度,對他們來說山林是神聖的,因此這項文化傳承,傳承了是一種對大自然的珍惜。」

對於未來,何榮幸表示希望繼續實踐社會改革,但也會回歸個人興趣。「因為喜歡運動,因此希望未來能出版運動文學的作品,以回應內心深處和個人情懷。」即使在媒體界獲得各項殊榮與肯定,但對於工作何榮幸也常感到無力感。對於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問題,何榮幸認為,媒體進步的速度遠小於社會的進步,因為現實主義大於理想主義,因此才會讓媒體生態越趨惡劣,「我們能做的就是回到初衷,只要走回理想主義,就能讓現況有所改變。」最後,何榮幸堅定的說:「還沒到絕望地步的時候,能做多少是多少,因為主流媒體還是有機會去做些改變。」


延伸閱讀

消失與重生

我的小革命

休耕啟示錄

2 意見:

您好
十分感謝您對《生命力新聞》的支持哦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