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走出螢幕 羅晴唱出年輕的台灣

羅晴認為在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在台灣多元自由的環境下受到了謳歌 記者馬叔安攝影
羅晴是一位熱愛音樂的女孩。馬叔安/攝影
【記者馬叔安/台北報導】台灣年輕人們的寫照是什麼?對羅晴來說,活潑、自由、多元,是台灣年輕族群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優勢。而她也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以不斷地創新與挑戰新題材,呼應同樣身為台灣年輕世代的活力。

說起羅晴,也許會讓人想到她在電視選秀節目中引吭高歌,過關斬將的風采。然而離開電視螢幕,她不僅是一個熱愛音樂小女孩,更是一位長年受到作家母親耳濡目染,喜愛文學的才女,她的新詩曾獲得第八屆台北文學獎首獎,高中時也曾擔任學校畢聯會主席,以及台北市青年大使。

出身單親家庭的羅晴和音樂的邂逅是在她的童年時期,「小時候常一個人在家,那時個子小按不到電燈,晚上會害怕,這時候我就唱歌,唱歌使我不再感到孤單」。她從小學開始受專業的唱歌訓練,上了國中,對音樂的喜愛讓她當上了吉他社長,考上北一女中後第一次與同學組成樂團,並在學校歌唱比賽中拿下冠軍。高三那年,她以全國文組第十三名的成績考進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同年她獲得台大歌唱比賽冠軍。此時的羅晴,已經在累積了足夠的演唱和比賽經驗,並將目標轉向電視台的選秀節目。

對從小學開始接受唱歌訓練,中學第一次組團,二十二歲前就在選秀節目中嶄露頭角的羅晴來說,台灣社會上的言論、思想自由,活化了年輕世代的創意與活力:「往往很多看似平凡的東西,卻在台灣受到了嘔歌。」羅晴說道。

為了體現這點,她在致力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內發現音樂創作的靈感。例如她曾在一堂名為「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學校通識課中,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量,於是就提筆創作了一首名為「森多之歌」的單曲,曲中描繪她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自然景觀與生命科學。「找一隻羽翼潔白、自由自在的、清晨的候鳥。和牠一起飛翔,伴牠穿梭溫柔的四季;是不是天上的星星想告訴我:我們失去了什麼?在忙亂的城市、擁擠的街頭,可曾真的呼吸過?」從自然到城市,羅晴把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週遭的環境做了交融的詮釋。

羅晴相信,她在大學期間到餐廳駐唱的經驗,讓她體悟到音樂代表一個世代與一個社會的寫實面。她說,在餐廳中演唱時幾乎不會有人專心聆聽,使她遭遇了一些挫折,卻也讓她看到了社會上許多可愛與真實的一面。例如在她駐唱的餐廳中,有一個媽媽定期都會帶她的小孩們來用餐,為的是多看羅晴一眼;還有一回,一對情侶來用餐,女生點了一首「分手快樂」,她男朋友正尷尬時,那女孩笑道她只是喜歡這首歌的弦律而已,不是要和他分手。

這些經歷,讓羅晴體會了人情冷暖,也發現在這個因自由而多元的社會中,有很多值得受到歌頌的事物,於是,她開始提筆創作,以一個年輕世代的目光與筆風,將身邊所看到的生活細節寫成音樂作品。

「我喜歡羅晴的作品,因為它能給我一種年輕人應有的活力和感覺,」音樂創作者的李洹宇說道:「她的音樂有種夢幻的感覺,就像年輕人一樣。」


馬叔安/製作


延伸閱讀

羅晴無名小站部落格

羅晴維基百科

羅晴facebook臉書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