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品儀/台北報導】龍應台說:「台北市有超過五十家複合式咖啡館,台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超過七千家複合式咖啡館,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即將邁入九十歲的紫藤廬,見證了台灣的成長軌跡。前有殷海光、張佛泉、徐道鄰、夏道平等學者在此引進西方自由思想,後有「美麗島事件」異議份子在此聚會,其中更有無數的藝文活動藉此發聲,自由的、民主的、藝術的、人文的動人生命力,紫藤廬都在台灣寫下歷史的痕跡。
從官舍走入自由主義的擁抱
一九四五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到了一九五○年代以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這裡才成為財政部關務署署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當時周教授時時以愛民治國為念,一心為台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所以到了五○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台大為中心,成為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此時,紫藤廬是當時專制高壓統治下的一個小小自由空間,也是自由主義及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而「紫藤廬」三字由來,也正是因為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屋簷而命名。
反對運動時光裡最溫暖的家
一九七五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由么子周渝接管老宅。當時正是臺灣民主運動萌芽時期,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所以紫藤廬就變為一些台灣民主運動「新生代」的聚會場所,當時如杭之、張富忠、林正杰、林濁水、蘇治芬、林世煜等,都常在此聚會。
而會推動黨外運動,最主要的背景是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的五○年代。那時台灣正長期處於戒嚴又是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行階段,雖有憲法,但仍是軍事統治(俗稱白色恐怖時代),在此時這些自由派人士想在台灣推動第一波民主運動,抵抗對當局專制政權的不滿,不過反對運動一直持續到七○年代才漸漸因國會逐漸老化,及蔣經國上台前修定動員戡亂條款慢慢緩和;也因此,紫藤廬成為了日後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從你進門的開始,這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故事」,有著滿頭灰白頭髮的周渝說,在這段期間,曾同時開放空間支持一些剛在起步摸索的藝術家,「你看見的建築已不是建築,而是有故事的藝術者的心聲」,像是曾博得「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美名的林麗珍就是在此結識。
林麗珍當時沒辦過一次舞展,卻整天作著舞蹈家的夢,看她那麼投入卻礙於經費不足,周渝於是把紫藤廬騰出空間讓林麗珍和幾個團員就在此練起舞來;而後不久林麗珍在國父紀念館成功地推出她的處女作「不要忘記你的雨傘」。這時的林懷民還在國外,雲門也還沒有誕生。因此,林麗珍的舞展對後來台灣舞蹈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也在此創辦,至今二十餘年每月定期在此聚會未曾中斷,這個時期的紫藤廬可說是七十年代文化能量匯聚中心,是許多文化人記憶裡溫暖的「家」。
富有藝文沙龍色彩的第一座人文茶館
一九八一年改闢為茶館,周渝說:「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人文精神的再創造是當初我設下的理念,而正理念也會持續的在土地上發揚,讓紫藤廬成為台灣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而「紫藤廬」三字由來,正是因為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屋簷而命名。近三十餘年來,在這裡舉辦各類藝文活動、茶文化交流及思想論壇,開了批判風氣之先例,也成就幾位本土畫家發跡。
周渝提到:「正、靜、清、圓的茶道哲理,是我多年來闡揚天人往來與茶人修養的體悟」為了實踐它,在一九九五年時也曾受文建會委託,率團去法國台灣駐巴黎文化中心演出與「茶的文化」特展。
創造意義、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新」古蹟怎麼定位?我們又能如何延續「活」古蹟的生命力?紫藤廬引出古蹟新譚。
店員周女士說:「紫藤廬一直都有持續推廣宣揚台灣多元的茶藝文化,同時也以茶為媒介,與美食、音樂、舞蹈、傳統曲藝等互動,深拓茶藝文化多元的樣貌。」除此之外,「這裡除了茶館與古蹟,我們還有推出餐點可供享用,讓走進館內的顧客可以充分體會到古蹟利用的價值、並在用餐時享受不一樣的份圍,我們也會親自為每一桌顧客沏茶,除了展現茶藝文化、也展現茶術意義。」
平時也都會待在廬館一桌角,默默招呼客人的周渝表示,「與其說它是古蹟,不如說是文化『活蹟』,它的改變是一直在跟整個歷史環境對話。」也希望大家能尊重紫藤廬多年來所凝聚出的空間及人文意義,畢竟是其中的精神使它獲得肯定。
以「活屋」之身,名列古蹟之林,紫藤廬成為台北第一個市定古蹟,也為台北人創造出了新的價值觀。透過紫藤廬,我們可以看到它小小的角落卻訴說追求自由的故事,用身影見證台灣民主、反對運動的發生。就像龍應台說的,「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而我們用它來看見不一樣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紫藤廬
台灣光華雜誌:新古蹟的誕生-紫藤廬
台北旅遊網-紫藤廬
龍應台:城市文化-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