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宇雯/桃園報導】「雖然柬埔寨的物資沒有這麼充裕,可是他們依然很快樂。我們憑什麼說『他們很貧窮』我們需要去幫助他們?『他們很貧窮』是我們去界定的,『他們需要幫助』也是我們去界定的,為什麼一定要拿物資充不充裕來當作一個衡定的標準?」中原大學商設系胡鳳顯說。
「囧不列娑!」是中原大學志工們學會的第一句柬埔寨語「你好嗎?」今年寒假,由中原大學商設系、資管系及心理系等十一位學生所組成的柬埔寨國際志工,將在台灣募集的愛心物資送到柬埔寨,並展開了十三天的服務活動。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與柬埔寨當地推廣教育及鄉村發展組織KAKO合作,經由聯繫溝通,志工們配合KAKO的需求自己設計教學方案,以及學習簡單的柬埔寨日常用語。透過這次的服務活動除了培訓當地教師的資訊教育,也希望提高當地的圖書館使用率,讓許多失學的孩子到這裡來學習並習慣圖書館的環境。
柬不斷的互動與感動
柬埔寨鄉村的圖書館是用竹子和茅草所搭成,識字班的教室裡,小朋友們專心的用做戲偶剩餘的碎布畫水彩,但簡陋的教室外面,因為人數限制,有些小朋友無法參與其中,只能在教室外觀看。但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卻把她的碎布及畫筆拿出去分享給無法參與的小朋友們,甚至還幫他們洗畫筆,讓他們一起加入教室內的活動。看到這一幕,讓胡鳳顯非常感動。
在畫作課時,有一個小朋友把曾宣博畫在他的作品裡面,曾宣博說,那個小朋友把他的特徵:戴眼鏡、身上掛的名牌都畫進去了。這個舉動除了讓曾宣博感動外,他也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意外的學到一些繪畫技巧。
由於每個人所擁有的不多,柬埔寨的孩子們比台灣的孩子更懂得分享的道理。陳昶成說,台灣的小孩子防備心比較強,但是在柬埔寨的孩子看到外國志工都非常開心,「造成他們反應的落差主要是在環境,在那裡資源其實很少,因此沒有必要一直藏在自己身邊,因為大家擁有的也不多。」「當地的小朋友都十分懂得分享,雖然當地的物質並不充裕,但反而因為這樣,在村子裡大家的感情更加的緊密,更會去照顧其他沒有資源的人。」胡鳳顯說。
服務的反思與調適
胡鳳顯說,在當地服務時,他們才發現有些教案的設計與當初的設想不同,例如人數的限制或是語言不通而無法順利進行,因此他們每天晚上都會開檢討會,提出當天教案的問題並尋求改進方法。
去柬埔寨服務前陳昶成曾反問自己,「我們到了那邊是否是種文化入侵?」那裡和台灣的生活環境迥然不同,他們帶著新的文化進入柬埔寨,那麼當地文化就有可能會消失不見。但是在執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陳昶成在心態上也有很多的改變。他看到當地的孩子非常開心的學習他們帶進的「新鮮玩意」,那是當地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雖然他們無法看到世界全貌,但藉由這個機會,能讓他們一點一滴的去了解,也讓他們有機會知道現在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陳昶成說,未來有機會他還想到其他東南亞的國家去服務。
在海外服務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碰到語言不通的問題,但是商設系的蔡宜岑卻表示,語言的隔閡反而讓他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們教小朋友用電腦的時候,因為他們聽不懂我們說的話,因此我們會牽著他們的手去操作,反而有更多的肢體上的互動。」
是朋友不是志工
「我不是志工。」蔡宜岑說,到了柬埔寨與當地人互動後,他們脫下了海外志工那個光鮮亮麗的頭銜。在那裡一個善意的微笑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和當地人的相處其實不太像服務的關係,甚至有時候覺得他們給予我們的東西更多。我們也沒有立場說我們在服務他們,彼此的關係反而是更像朋友。」曾宣博說。
「團隊合作真的很重要。」胡鳳顯說,在海外服務的期間,志工們建立起革命情感,相互鼓勵相互依賴。辦活動時彼此分工合作,不僅把自己分內的事作完,有時還需支援隊友。「這次的服務過程感觸很多,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同時她也感謝所有幫助他們以及參與服務活動的人。
由於大家都是自願參與服務,因此都非常的盡責,他們認真的完成每一項工作。有時候志工們累了一整天,還是要為隔天的活動準備,開完會後大家還會一起趕工,胡鳳顯說,「在這個團隊裡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延伸閱讀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網
中原大學2009海外志工服務計畫部落格
柬埔寨發展組織KAKO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