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3日 星期三

護樹運動 讓永康社區動起來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三年夏天,黃色鮮明的布條團團地圍住了永康公園,有別於四周的綠色樹木,這工程布條似乎在告訴永康公園附近的居民:「有事情要發生了。」但卻很少人去關懷這座公園即將要失去五十幾棵樹木,只因為要將公園一半用地拓建成馬路。當時就讀於台灣大學法律系三年級的陳心儀主動的去尋問了這個工程目的後,才發現永康街不久之後就要失去習以為常的一片綠林了。

之後在心儀的大力奔走下,結合附近居民的力量,向市政府'公路局'公園處等相關單位尋問及找尋繼續保有這些樹木的方法。在這樣的努力之下不僅將永康公園的樹保留下來,而且進而成立了「永康社區發展協會」。


「一開始是因為市政府要砍掉永康公園的五十多棵樹,心儀覺得很可惜,就拜託我們幾位比較熱心的居民當起義工這是83年的事了。」在談到當初的護樹運動時,林碧霞臉上泛出了招牌微笑,已有第四代子孫的她,現在是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之一。

談到這幾年走過來的歷程時林碧霞說:「剛開始的挫折感很重,像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人會質疑你的立足點。可是之後收到的回饋會令人相當感動。」提到兩年前的「護樹運動」時,她的表情更是說明了社區工作者所嘗到的喜悅;當時為了使永康公園的樹木能長得更茂盛,就將它們修剪得光禿禿的,雖然之前有辦過說明會,但是很多街坊鄰居看到這樣的情形,還是忍不住抱怨。林碧霞談到因護樹運動而激發出來的「社區意識」時,那和藹的笑容也將這份喜悅傳給他人。

「其實做公共事務的必須要熱誠熱心」、「把它當作自己的家」,尤其是對街坊鄰居互動的增加,對一些共同事務有所連繫,「人見面三分情」嘛!是林碧霞對社區工作者的鼓勵。而「做社區工作的最怕就是沒有資源,沒有經費」所以就必須要充分地利用「在地資源」來舉辦活動,來連絡社區居民間的情誼。譬如說永康社區發展協會在舉辦書法、插花、美術...等活動時就會尋求社區內有相關能力的人來擔任教師的職位如此一來不僅僅以節省經費更可以拉攏附近居民的情感。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