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祥祐/台北報導】「讓象山不只是一個登山、看煙火的地點,而是學生與遊客學習生活經驗與認識自然的寶庫。」這是台北市信義區吳興國小所推動的象山生活課程。課程推手王秀津主任表示,讓老師帶學生們進入象山,實地考察教學,了解生態、蕨類和昆蟲等等,學生在山上動手製作旗幟、彩繪書畫做成象山手冊。並與地方居民、攤販互動,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使學生認識了解象山,體驗不同的學習型態。
王秀津說:「利用吳興國小依靠象山的特色環境,為了讓學生和外來遊客更清楚的認知象山的生活特色,將創造力教育帶進每一位學生日常生活中,引領學生悠遊於象山豐富的人文自然環境,從認識、了解、體驗到珍惜等不同面相,藉由學生的創意營造出新的象山生活文化,是發起此課程的緣由也是目的。」
象山生活課程於一九九五年開辦,課程規畫分為三階段,首先設計教學課程和教材開發,如學期的「象山體驗」戶外教學和「昆蟲萬花筒」教材等,再來規劃活動和營隊等部分,如每年的「自然深耕小綠人」學生營隊和「親子社區探索活動」十五小時,最後將這些成果數位化,建置象山教學數位教材、線上象山生態資源網。」
象山生活為了使學生們能夠認識與了解屹立於社區邊的象山,並知道象山在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舉辦了一系列如教師培育活動、假期作業競賽和象山人物採訪的活動。從小學生的觀點出發,透過攝影、畫筆、文筆所留下的象山風貌。像是蕨妙象山海報創作、昆蟲萬花筒和象山小徑等等設計,讓學生自己去呈現他們所見的象山,藉以不同視野來認識象山的風貌。
學生林勁甫說:「和弟弟媽媽一起爬象山,在山裡抓昆蟲、拍照、找石頭很好玩,從上面看我吳興國小和我家好小哦,覺得作業很有趣。」
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童,都有設計不同的專屬課程,並規劃每週兩節課的時間操作。一、二年級的課程主要為認識地方特色,如帶領學生們上山看101、市政府,並蒐集當地照片佈置教室。三、四年級則為創作部分,如象山童詩寫作、象山圖畫遊記。到了五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則將個人作品蒐集起來,製作成一份簡報,讓學生自己檢視學習成果。
王秀津說:「曾經有一位輔導班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學生雖然成績表現方面有點落後,但他在這課程上找到興趣,收集了許多象山的植物,做成一份份的小百科。這位小朋友說他看到每種植物就有不同的感情,像龍葵就讓他有種寂寞的感覺。將情感的表達投射在植物中,和別人分享,讓我認為課程對小孩有不同的幫助。」
象山生活課程也意外獲得家長們的喜愛,讓王秀津感到開心。家長們,甚至安親班的老師都透過這些特別設計的作業,在與孩童們的互動中,從不同角度發現了象山的另一面。
王秀津表示,課程能獲得大家的喜愛與肯定,是最大的收穫,但現在面臨的困難是,該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作品收藏,這需要透過大量的系統化和教師們的整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成果,是需要花時間克服的一點。
未來捷運象山站的完工,將會吸引更多的人潮來此。王秀津希望,未來象山生活課程所建立的知識系統,能與當地社區整合規劃,將象山的特色完全展現。期待往後能看到吳興畢業的學生,學以致用從事象山解說員或生態環境相關工作,將這份象山情繼續延續。
象山生活課程情形。洪祥祐/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吳興國小
象山小徑
象山親山步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