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台灣大學 緬甸志工服務

【記者張婷羽/台北市報導】二○一○的暑假,一群關心緬甸華文教育和國際人道服務的台灣大學學生,在台灣大學國際事務研習社的號召下,由台灣學生與來台就讀的緬甸僑生共同組成服務團隊─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再次前往緬甸曾經去過的孤兒院以及新的華文學校做服務和文化交流。團員之一的歷史系四年級學生陳妍希說,大家回國後,不代表服務就這樣結束了。他們不斷地招募新一批同樣滿腔熱血的成員,並把所有的經驗、田野資料和服務精神傳承下去。

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從二○○七年成軍以來,透過一年一度的暑假出隊服務,嘗試設計與提供當地的學生一次比一次設更適合他們的課程內容。而在去年暑假的二十三天服務過程當中,他們去了緬北的密支那孤兒院和兩所華文學校,也拜訪國際NGO-Save the Children﹝救助兒童會﹞的緬甸分會,詢問更好服務服務方向和建議,例如了解緬甸的最欠缺哪一類型的教育等。

陳妍希說,當地有許多從中國南方移居緬甸的華僑,他們雖然在緬甸有去華僑學校接受華文教育,但實行高壓統治的緬甸政府不喜歡讓人民讀書,因此那裡的華文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當地的孩子也幾乎不太讀書,對自給己的未來沒有計畫。同樣是成員之一的經濟系三年級學生劉舜永說,緬甸書籍很缺乏,鮮少的緬甸學生知道圖書館是什麼。因此,他們計畫在未來的服務行動中,能加入運送書籍並以建立圖書館為目標,培養更多愛閱讀好求知的學生。

因為在出發前就已經得知緬甸是個用電不發達的國家,所以他們就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免電」教案,例如科學小實驗,讓華文學校的小朋友製作3D眼鏡,或讓他們體驗戲劇創作,不但學演戲也讓他們了解台灣的相聲、布袋戲等戲劇文化;他們也透過「生存遊戲」教導當地孩童作緊急救助,如CPR或緊急包紮等。

在華文學校的課程內容大致上有最新科技再生能源介紹,例如太陽能等,還有藝術欣賞、科學實驗、衛生與保健觀念和卡片製作等。陳妍希說,前兩次去緬甸服務都是去災區提供物資支援為主,因為之前服務時期恰逢緬甸水災,之後的服務就是設計大量的體驗活動課程到華文學校以及孤兒院教學。

同樣是在孤兒院做教學活動,陳妍希說,因為在緬北密支那孤兒院有語言方面的隔閡,他們只會講緬語以及一點點不靈光的英語,必須大量靠團員中的僑生翻譯,所以原本設定的服務內容無法完全呈現。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在與小朋友的情感交流上,例如帶他們跳早操或繪畫和素描。

這所貧困的小小孤兒院裡要養八十幾位孩童,這些孩童中,大部分又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食量極大每天卻只能吃白飯配鹽巴。平常要想辦法填飽肚子已不容易,物資又非常缺乏,院方根本沒有足夠的餘力去提供他們這樣快樂學習的機會。要離開孤兒院時,所有的十二位團員用自己的旅費替孤兒院買了兩頭牛來替院童搬木材、種田或租給別人耕種,希望能改善院童的生活。

陳妍希說,成員和指導老師都希望未來都能在同一個定點做服務,雖然這也要視他們的緬甸成員大部分家鄉所在位置而定,但他們會盡力做安排。除了想要建立圖書館,他們更希望能看到長期服務下來帶給他們的幫助成果,例如可能會透過讓他們寫作、寫日記來評斷華文能力是否有進步。

陳妍希說,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服務過程中,都要把他們服務的精神傳承下去。舉例來說,他們到華文學校可以透過宣導讓華文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一起到孤兒院服務和幫忙。「如此以來,我們服務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大,助人的範圍也能愈來愈廣。」


陳妍希/提供


延伸閱讀

台灣大學國際事務研習社分享

台大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華文志工教育心得

台大國際志工服務隊介紹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