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用影像紀錄人生 人人都可以

1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紀錄片的價值就在於用影像的方式反映出社會真實,然而,拍攝紀錄片並非只能由專業人士所屬,由紀錄片職業工會主辦的【影像大同】進階培訓課程,讓各個領域的人都可以隨時拿起攝影機,拍攝自己有感覺的事物與景象;而為期半年的課程,十一位學員孕育出了八隻紀錄片,記錄下八個不同的人生故事。

參加這次培訓課程的學員,從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都有,他們也分別來自於不同的領域,包括大學生、電腦工程師、麵線攤老闆、志工等等;指導老師洪淳修說,這些非專業領域出身的學員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因此在指導過程中,常常給他許多新的衝擊,他發現學員們能跳脫專業,因而發展空間變得更大了。

其中一部紀錄片《巷弄》是拍攝大同區的街道景象,不同於以往的拍攝手法,拍攝者用散步的方式、沒有參雜太多聲音,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影片中,也能安靜地散布於巷弄間,發現平常不會注意到的事物,然後再慢慢發現有關這個社區的人文故事,相當有趣。

指導老師林育賢說,這些學員或許不是專業出身,但是每個人因為來自於不同的領域,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所不同,指導老師除了教導他們基礎的拍攝技巧之外,另外就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由於每個拍攝者都花了很多時間拍了很多題材,但在剪輯時題材的取捨往往是最大的難題,這時就要學會認識自己,「你是什麼樣子的人,就會關注什麼樣的事」,然後找到故事的核心價值。

樂愛登山的黃菀蓉是培訓課程的學員之一,由於她很認同屏東內本鹿的原住民文化,並且有很強烈要紀錄的心,因此平時去內本鹿登山就會帶著V8去拍攝,只是當時不懂紀錄片的她只拍了一些空景;後來參加了培訓課程,讓她懂得要去問比較深刻的問題深入,進而了解內本鹿的歷史與文化。

黃菀蓉說,培訓課程讓她把所有拍攝過程會遇到的困難都碰過了,例如拍攝過程不知道該怎麼與被攝者溝通、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所以剪輯時很困擾等等;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她認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也認為現在的自己比以前更進步。她對於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谷聲內本鹿》或許還不甚滿意,但是她說這只是一個開端,將來會繼續拍攝,將內本鹿的文化完整地記錄下來。

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楊凱舜也是學員之一,他說平時都太習慣用結果論的思考來製作新聞帶,而非紀錄片講求的關注事件的發展過程,所以剛開始拍攝紀錄片時,還是很難跳脫結果論。而經過此次訓練,他說以後會更了解要用什麼觀點與角度來看待新聞事件,給他很大的幫助。

紀工會人員蔡寒筠說,培訓課程除了希望不同領域的人能學到拍攝紀錄片的技巧之外,也希望學員能藉由拍攝而深入了解每一件事物。在拍攝過程中,拍攝者都必須和被攝者「發生關係」、要有互動,兩者都要不斷溝通,然後用紀錄片紀錄已經發生或正在改變的事。


延伸閱讀

影像大同紀錄片資訊

大同區介紹

內本鹿事件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