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中國文化的傳承 儺面具

IMGP4113 【記者溫璟芸/香港報導】大家有沒有看過一些突眼、血盆大口、神色可佈的面具呢?其實不用害怕,因為這些面具是中國古代祭天時禮儀所需要用到的,他們戴著這些面具跳著舞,拜祭天神。這種古時的禮儀稱為儺(音:挪)儀,所以這面具也被叫做儺面具。

儺舞、儺劇已較少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儺面具已成為中國一種民間的藝術品或是出現在大舞台的一種道具,已失去祭鬼神的宗教意義。中國各地都有屬於自己地方的儺面具,但是面具的製作都是以鬼神為主,而且它們都是以木雕而成,神色誇張、神氣活現的。

雲淡先生現年已七十一歲,不知道的人經過他家門口會誤以為他只是一個拾荒老人。其實只是他對我們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望,他現居於大嶼山大澳也曾在這裡開設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之後由於業主加租所以決定放棄經營。

IMGP4115雲淡先生從小便開始從父親身上學習製作儺面具這一項工藝,加上受到家中教育的薰陶,所以對中國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其實各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儺面具,雲淡先生說:「在不同時代儺面具都有不同的意義,儺面具最初是出現於周朝,用以祭鬼神。」

他的作品是以中國民間故事的人物或鬼神為題材,可是有些有上色有些卻沒有,對此雲淡先生說:「沒有上色的都是神祇。」他認為上色是對神明的不尊重,而他做的這些作品是希望大家能夠對中國的國教──道教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他除了對儺面具工藝有很深的了解外,也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任教萱法,即是中國書法與國畫。他現在在閒時已經較少製作儺面具,大多放時間在國畫上的創作,無論是人像畫或是山水畫皆有涉足。雲淡先生認為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是窮盡一生也學習不完,所以也沒有時間再學習西洋的東西。而且他也認為「人是很奇怪的,只要離開了那片土地(中國大陸),所做出來的作品也還是欠缺一種韻味。」

中國文化藝術博大精深,現在願意接觸了解的人愈來愈少,工藝的傳承更加是青黃不接,所以無論是政府或是一般的小市民,也應該放多一黠時間、資源在我們所擁有的傳統文化,才不致於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於無形。


延伸閱讀

中國新聞網

江西儺舞--婺源舞鬼

湘東儺面具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