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孟慶府/台中報導】「藝術治療就是運用藝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它不需要靠溝通以及語言,而是運用其他例如聽覺、視覺、肢體互動的方式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林政宜治療師說。林政宜是台中市澄清綜合醫院的臨床藝術治療師,也是個人工作室「無限天堂」的創辦人,從事藝術治療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無限天堂」目前有兩位治療師,分別是林政宜以及許家綾。小小不到四十坪的空間內,處處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牆壁上滿滿的圖畫、隨處可見的手工藝品。來接受療育的大多是些對融入社會有困難的心理疾病病患、發展上遇到困難的兒童青少年、或是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藉由畫畫、雕塑、做手工藝品甚至是玩遊戲來達成療育的目的。「我們會評估何種媒材最能達成現階段療育目標,在他們創作的同時,我們會在旁邊陪伴、觀察,甚至一同創作。我們會去感受這個作品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卻不一定會像算命師一樣去詮釋當中的意涵,而是會幫助創作者將事情釐清,讓他們將問題看得更清楚,進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能夠融入社會、能正常的與他人相處。」許政宜說,而這也就等於藝術治療上的創造性「轉化」過程。藝術治療並沒有硬性的規範,捏陶土、畫日記、畫畫等,都算是藝術治療。「我們還會搭配音樂的元素、以及遊戲的元素,當一個個案不想畫畫時,他可以做些手工藝品;要是他也不想做手工藝品,那就來玩遊戲;更甚者,他什麼都不想做,那就讓他在旁邊休息,讓個案保持平靜的心,這也算一種治療。」林政宜表示。不然有時候他們會自己動手創作,要患者在旁觀看,途中會故意發生些狀況來引起患者的注意,就可以藉這個人造的小插曲來幫助他敞開心胸。曾經有個個案是過動兒,不管怎麼樣都定不下來,唯一能讓他安靜的就只有電腦遊戲,於是就利用遊戲創造地圖的功能(等同於畫圖),要他用自己完成的地圖來作遊戲。地圖的樣貌反映出個案的想法,經由治療師的觀察做出對應的引導,這也是藝術治療的一種方式,而運用電腦多媒體,是藝術治療的最新趨勢。經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病患的心靈平靜下來,雖然是短暫的,但是經過長期的治療能改善其過動的情況。林政宜表示,藝術治療這個名稱在這十年之間才較為國人所知,但是在國外已經發展很多年了。那為什麼藝術治療在台灣很少人知道呢?林政宜說這可能是因為對華人來說,談到「治療」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總是不好的,沒有什麼人會承認自己有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疾病,當然也就不希望與治療牽扯上關係。加上以往在醫院雖然運用藝術來作為輔助治療,也沒有用藝術治療這個名詞來稱呼。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都已經接受精神治療的存在,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多醫院、基金會、諮商所都已經有了藝術治療師的身影,結合藝術方式的治療更容易打開病患的心房。林政宜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從事藝術治療的相關工作,因為出身背景的關係,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精神疾病方面的患者,國中時期被美術老師發現有藝術的天分,高中時期加入美術社團,接受許多專業的學習。他稱當時的治療課程是啟發式藝術教育,治療的對象多是醫院裡特殊的小朋友,運用藝術的方式來作心理治療在當時可以算非常特別,可以算是台灣最早使用藝術治療來幫助病患的先驅。許家綾畢業於台師大心輔系,並於美國Geo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