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看電影 學習人生態度

【記者謝雅淩/台北報導】「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有人選擇面對它,有人選擇背對它。你呢?」由台北市生命線協會主辦的「愛與關懷 凝聚生命力」關懷生命電影賞析會,邀請到資深「張老師」,也是實踐大學社工系的講師吳澄波來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逆境。

演講前協會先播放電影《天使的孩子》,改編自普立茲獎年度文學獎得主法蘭克麥考特的小說《安琪拉的灰燼》,也是他的童年回憶錄。內容描述法蘭克一家人在愛爾蘭貧窮困苦的生活,愛家的酒鬼父親總是失業,到英國後就斷了音訊,只剩母親安琪拉靠著乞討和救助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縱使日子窮困,法蘭克選擇苦中作樂,用樂觀、幽默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考驗,同時也刻畫出母親的堅強與韌性,才得以帶著孩子度過重重困境。

演講者吳澄波從片中父親與母親面對逆境時的態度切入主題,前者扮演逃避、不負責任的角色;後者則不自怨自艾,勇於面對並解決問題。吳澄波說,每個人都有活得快樂、自信的潛能,「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遭遇,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它們。」決定一件事的好壞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當事人如何去看待。

吳澄波舉了鄭豐喜與乙武洋匡兩位名作家為例,說明了身殘心卻不殘的道理。鄭豐喜自幼就患有先天性兩腳萎縮症,但他不向命運屈服,先天性的殘疾反而激勵他的上進心,求學期間不僅得到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興大學法律系,之後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乙武洋匡雖然一出生就缺乏四肢,他卻用樂觀、開朗的態度面對人生,認為身體的殘缺是上天所贈與的禮物。不僅和正常小孩一樣上學、運動打球,還出了一本自傳,與大眾分享「五體不滿足」的快樂人生。

吳澄波也表示,人們應該追求快樂、優質、有意義且全人的人生。快樂在於能在生活中保持和獲得各種正面情緒、態度,包括快樂與自信,平靜與滿足,並在各種生活環節,如家庭、人際關係和工作上,善用自己的優點與美德建立優質的生活,進而發揮自己的長處,為理想努力,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如此一來,到最後便能享受自己努力而來的美好人生。

「最快樂的人不一定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他們只是珍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每一樣東西。」吳澄波說,人生不一定完全順暢,若能選擇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便可發揮潛能加以克服、轉換,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有意義,同時也能影響其他的社會大眾,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正向的結果。

觀眾林小姐說,自己總是用悲觀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聽了這場演講後,她表示,會學習法蘭克面對生活的態度,並且「會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做些休閒活動放鬆一下,開心過生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