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關懷青少年 攜手作志工

青少年寫給志工輔導老師的感言
記者邱仁孝/攝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一走進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馬上就會感受到一股熱鬧的氣氛,聽到許多孩童「老師、老師」的叫著。由於孩童在家裡無法受到家 長的照顧,所以才會經過轉介到這個地方。志工鄭鈞彥說:「跟這些孩子比較起來,我覺得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我們要感恩。」

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的服務對象,以原住民、清寒生、中低收入戶、隔代生、單親或失親生、家暴生為主。提供轄區內之青少年及兒童生活及學習上的輔導與 支持,並給予一對一個案心理諮商與輔導。現在在協會固定服務的志工,大約有二十個,督導楊佳賢表示:「志工多來自鶯歌鄰近地區,我們服務的對象也都是以鶯 歌的小孩為主。」

每個志工加入協會的原因不同,在鄰近國小當實習老師的康菩珊說:「本來就有從事志願工作,國中開始就有服務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加入協會除了是因為本身的興趣,再加上大學讀特教系,平日都會到相關單位服務,畢業後又在鶯歌實習,希望把所長回饋給故鄉。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的鄭鈞彥說:「可能是自己心裡面自發性的感覺吧。」由於協會很多孩童住在鶯歌,他認為,自己也在鶯歌出生,大家都是生長在鶯歌的小孩,不了解為什麼成長環境差這麼多,所以就想來幫助這些孩子。

志工副隊長范姜奕年表示,會加入是突然閃過的的想法。「因為工作的關係,過去對社會沒什麼貢獻,連對家庭都滿疏離的。」他說:「現在回歸到比較平靜的生活,心裡有這個餘力,就來做一點事情回饋社會。」

志工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孩童問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有一次孩童問他生理構造的問題,「那個姊姊那麼大了,為什麼沒有胸部?」范姜奕年回答:「姊姊是 因為還沒有完全發育,人的發育是有一段過程的,不是三兩天就會有胸部。」他會引導孩童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生理的問題,不會怕尷尬就轉移話題,希望孩童用正 面的態度去看待。

鄭鈞彥曾經在協會待到晚上十一點,他說有一次陪孩童回家,到了家門口按門鈴卻沒人回應。「不會讓一個小孩子在門口待這麼晚。」於是就帶他回協會,一直等到很晚家長才打電話來。

鄭鈞彥說:「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需要強迫他們寫作業,要先了解他們背後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些孩童程度不錯,有時候只是因為爸爸、媽媽吵架了,沒有心情寫作業。志工們會先陪他們聊聊天,再輔導他們完成作業。服務近三年的鄭鈞彥認為,擔任課輔志工讓他變得有同理心。

對范姜奕年來說,改變最大的是他與家人的關係,他說:「因為我常常在外面奔波、闖蕩事業,幾乎和孩子沒有相聚的時間。」現在跟協會裡的小孩子相處後,有彌補過去的遺憾,對自己的孩子態度也有改善,變得更加親近。

鄭鈞彥認為只要孩童行的正,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是對他最大的回報了。協會裡的孩童常常讓康菩珊讓很有成就感,他說:「因為他們一點就通了,他們只是缺乏人家陪伴讀書、指導而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