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環境新聞志工 樂當公民記者


(右起)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
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記者邱育慈
及參與志工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當公民記者遇見環境議題,將迸出什麼火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第三屆生物多樣性環境新聞志工培訓營」,四十位環境新聞志工從九月二十日起,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運用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上傳自行拍攝的生態影片和報導,傳達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三年來已培訓近百名環境新聞志工,今年鎖定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透過生活各面向報導,期待將主流媒體所忽略的環境議題宣導、落實於普羅大眾。

今年的培訓課程相當多元,由資深環境記者胡慕情分享「新聞閱讀與解析」、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駐台北記者邱育慈傳授「新聞採訪技巧&寫作」,另外並透過小組討論,進行環境議題專題規劃,最後將報導作品上傳至公視新媒體部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

環境新聞志工報導的主題,從生活周遭的生物多樣性出發,題材相當豐富多樣,包括綠屋頂生態池 有機農業便當店有機食品衣服染料關渡自行車道等。擔任營隊講師的資深記者針對採訪深度、影片完整度、生物多樣性概念、創意等方面評分,最後主辦單位以各組的報導特色頒發獎項,給予鼓勵及肯定。

報導「淡北快速道路開發與爭議」的志工劉毓妮,是桃園農工園藝科老師,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參加反淡北聯盟的單車遊行時,「有很多記者到場,卻是採訪民進黨的黨慶活動。」她說:「採訪這則新聞時,常常覺得很孤獨,因為沒有主流媒體報導。」

營隊講師、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資深記者邱育慈則建議,報導中可加入官方說法,陳述為何要建淡北快速道路?「透過民間和官方的對話,才能中立呈現新聞報導。」他也提醒志工,要時時謹記新聞寫作要求,避免把「新聞報導」寫成「書面報告」。

擔任活動講師的民視新聞部副理趙善意提醒志工:「報導重在新聞點,如果沒有吸引讀者的內容和針砭時事的氣魄,新聞就沒有影響力了。」他強調,新聞要吸引注意力,要擅用有趣、創意、能引起共鳴的字句,說一個有意義的好故事。

趙善意說,環境新聞必須包含「怎麼發生、後果、如何改善」等幾項要點,他期勉志工多揣摩,必然會愈來愈上手。公視新媒體部周志村提出「二點一覺」(觀點、新聞點、自覺)的教戰守則,告訴志工不要讓報導淪為說教,應該要「架構新聞的故事性,才能吸引讀者。」

「地球是無言的,環境受害者是弱勢的,需要有人幫忙發聲。」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由環境問題所引發的效應或抗爭,遠超乎文字圖像表面所述。如果有一群深諳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公民記者,長期對環境議題客觀觀察,並藉由環境資訊中心、PeoPo公民新聞平台發佈新聞出去,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必能成為台灣生態環境的看守者。 他鼓勵學員發揮公民記者的角色,長期追蹤環境議題,一起繪製台灣的公害地圖。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