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日 星期四

避免空巢危機 台大大論社將轉型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一九七○年代的台大校園裡,瀰漫著一股愛國真心與民族自覺的氛圍,成為當時「台大保釣會」主要社團之一的大學論壇社,是台大學生運動中相當活躍的「三大社」-大學新聞社、大學論壇社、大陸社之一,大論社還曾參與當年的保釣運動與六一七遊行示威。雖然「台大保釣會」最終宣告解散,然而由保釣運動所激盪出來的迴響、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的熱情,以及開始對國家社會付出前所未有的關切,卻是不容忽視的。

那個時代的痕跡,在今日的台大校園裡已不復見。當年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相當活絡、踴躍,而現今的學運社團,有些因吸收不到新社員而相繼倒閉,或只剩下核心幹部四、五位。新社員難招,也成為台大大論社的頭痛問題。

台大大論社社長徐沛然表示,學運性社團不僅新社員難招,而且流失率又高,因為他們選擇用很直接的方法來關心社會,例如示威、遊行、抗議、絕食靜坐等等,目的是希望藉由運動達到宣傳的效果,讓大眾正視社會每個角落的問題。然而,這樣的活動卻很難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達到具體的成效,在挫折感比例居高於成就感的情況下,許多社員紛紛不幹了。

他說,社團站在非主流的角色,確實比較辛苦,要時常和別人辯論,維持自己的理念;又因為經常舉辦大型校外活動,而缺乏和新生互動的機會,無法讓新生確實了解學運的理念,加上學生們尚未真正踏入社會,無法親身體會許多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還有不去面對社會議題的空間。所以新學員對於學生運動常常只是三分鐘熱度,最後承受不了壓力,就漸漸流失掉了。

面對社員不足的困境,徐沛然說,這學期會多把重點擺在校內的討論議題,包括性解放、勞工、反戰、校園權利等議題,轉型成為趨於軟性的讀書會、討論會,讓新生對議題產生興趣,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讓他們了解學生運動的內涵。

既然運動不見得有成效,為何一定要運動呢?徐沛然說,讀書所習得的知識,應當要應用在生活之中,若只是一味地待在教室裡討論,無法真正改變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將其想法和理念付諸於行動,才是學生讀書的用處。所以,雖然決定將社團轉型為較軟性的學術性社團,他還是會堅持自己的理念,投身社會議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