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8日 星期三

用寮下人的心 演客家人的情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我們都是客家(ㄎㄚ˙ ㄍㄚ˙)人」寮下人劇團的媽媽們異口同聲地說。在台中縣東勢鎮的文化街上,每個禮拜三的晚上都可以看見這群客家媽媽在租借的場地中,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本角色或閒聊彼此的生活瑣事。去年十一月,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提供兩個月的戲劇訓練課程補助,在東勢成立寮下人劇團。寮下人劇團團長徐登志說,客家文化逐漸在沒落,愈來愈多的客家人不會說客家話,一旦一個族群連語言都失去,那這族群就可以宣告死亡了。為了挽救這樣的危機,組個客家劇團,藉由舞台表演的方式,把客家文化演出來,喚起大家的意識,這就是最大的目的。

「東勢在以前其實叫枋寮(Piong Liau),清末年間劉啟東帶領許多木匠,從石岡渡大甲溪來此開墾,而當時木匠用簡單的伐木搭起的工坊就叫作「枋寮」,連當地的高山族都這樣稱呼我們。但東勢(東勢角)的意思卻是東邊的那個角,那是以外人的角度在看我們,我們並不這麼認為。可是這樣的典故也逐漸被地方淡忘,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寮下人劇團團長徐登志無奈地說。她表示,為了喚起在地人的意識,並且不要以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於是就把劇團取名為寮下人劇團。「寮下」(Liau Ha)在客家話的意思是「客家聚落的周圍」,希望藉由寮下這樣的名字,來恢復東勢客家人過去的情感和記憶。

「身為東勢人,在地震後感觸很深,尤其看到很多客家建築都倒了,才知道要保留客家文化」寮下人劇團團員羅惠智感慨的說。她說,來這裡後,才知道自己的客家話說得不是很好,但是自己的語言傳承要由自己做起,才能再帶動別人,所以就想加入劇團來學習,希望將來能用很流利的家鄉話說出自己的感覺。寮下人劇團團員劉瑞錦也說,其實來這裡演的都是自己過去的客家生活,想起過去那一輩和現在年輕一代的那種客家文化落差,就覺得很難過,尤其說到自己的辛酸處,都會忍不住落淚。

去年十二月,這群客家媽媽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課程,最後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行「給親愛的一封信」的公演。台下的掌聲,不但打動了觀眾,也肯定了她們自己。寮下人劇團團員劉瑞錦說,劇本都是媽媽們自己想的,所以彼此都能感同身受,好像把自己的回憶拉到現在來呈現。寮下人劇團團員李吳金蘭也說,站在舞台上,就好像回到小時候的童年,真的很懷念那時候的生活。舞台上的客家對話,除了代表枋寮客家生活的再現外,也透露出客家「大埔音」的真正味道。寮下人劇團團長徐登志說,不用唱,只要用說的,抑揚頓挫的感覺就出來了,那種聲調真的很好聽,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大家在一起就會有感情」寮下人劇團團員趙明月笑著說。她表示,如果現在要像從前客家生活那樣聚在一起,根本不太可能,所以只能來這裡,利用時間,大家聚一聚。寮下人劇團團員羅惠智也說,來這裡除了重新學習外,也認識了很多朋友,大家住的近,年紀都差不多,自然談得來。她還笑著說,如果每天晚上回家就抱著電視,那多無聊,不如和大家出來聊聊天,才不會和生活脫節。

藉由肢體的動作,這群客家媽媽表達了她們對家鄉、對家庭、對自己的情懷,也說明了她們站起的決心,但在客家文化長期受到漠視的大環境中,她們也面臨到一些困境。寮下人劇團團長徐登志說,場地是租的,戲劇課程也是大家出錢請外面的老師來上課,以一個十五個人的劇團營運來說,這樣的經費實在不夠,另外,這群客家媽媽演出的舞台也是一大問題。她無奈地說:「誰來給我們機會去站上舞台,演出我們的故事,讓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如今,在今年五月份,這群客家媽媽將在東勢的大雪山林場,再一次演出她們的故事。未來的路,她們不清楚,但她們卻想要再一次的站上舞台,告訴每個人說:「我們都是ㄎㄚ˙ ㄍㄚ˙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