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7日 星期二

台灣婦運 細說來時路

【記者簡明珊/生命力報導】一九四九年西蒙‧波娃完成「第二性」一書,直指女性是被建構出,不等同男性的第二性別,不論是處境或生活條件,皆無法與男性一樣平等。這本書被婦女運動者視為先驅,喚醒世界各地女性,開始走出家門大聲疾呼,要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包括參政權、工作權及受教權。一九六○年後女性主義狂潮席捲歐美,也是婦女運動蓬勃的開始,之後女性主義引進台灣,喚起台灣女性意識,也開始台灣婦女運動歷程。女書店在四月二十七號舉辦台灣婦運議題座談,邀請中研院助研究員范雲主講婦女運動的發展,和婦運的成果及影響。

范雲在座談會上說,台灣婦女運動的開始,約在六、七十年代,當時婦女團體只有國民黨的婦工會及宋美齡領導的婦聯會,而兩個組織的領導者為皮以書、王亞權和錢劍秋,她們不定時舉辦一些婦女活動,算是婦女運動開始。她又說,一九七○年末期,女性主義者呂秀蓮向國民黨申請,想組織一個以女性為訴求的組織,但遭拒絕。後來呂秀蓮和一些女性主義者,像李元貞等,成立拓荒者出版社,出版一些女性議題的書,提倡「新女性主義」,將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引進台灣,並和扶輪社舉辦「男士進廚房」活動,也到台大法學院舉辦女性議題演講,是一群具有女性意識的女性,組織團體從事女性運動的開端。

范雲表示,早期以呂秀蓮為首的女性團體,在美麗島事件後,呂秀蓮被求刑監禁,婦女運動便停止了一段時間。後來李元貞覺得婦女運動不能中斷,因此號召一些關心婦女處境的朋友,先辦婦女新知雜誌,之後組成「婦女新知基金會」,繼續為爭取女性權益努力。她說,婦女新知關心性別議題,即女性參政權、工作權及受教權,反對當時選美運動,爭取兩性平等。一九八七年後婦女團體相繼成立,像晚晴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而一九九四年後婦女新知分出「婦女新知協會」,也有女學會、勵馨基金會,和號稱本土意識的女權會,和女大學生組成的「女研社」相繼成立,探討各種女性議題。她又說,九○年代後,女性議題越來越多元,除性別議題訴求外,也出現情慾自主訴求的聲音,以女性主義者何春蕤最具代表性,也是女性議題多元化的表現。

范雲拿出她在耶魯讀社會學博士時的研究報告,是研究婦女新知成立以來,和其他婦女團體合作,如女學會、勵馨基金會、晚晴協會等,在婦女運動上表現成果。她表示,當時她在國外向老師提出她的研究報告時,她的老師非常驚訝,認為台灣婦運在台灣只有短短十幾年,卻有那麼多的成果。范雲說,婦運的努力包括通過優生保健法、兒童青少年交易防制條例、兒童福利法、少年福利法、兩性工作平等法、民法親屬修正案、性侵害防制法和家庭暴力防制法等。她又說,兩性工作平等法是第一個台灣人民自己立法,且送進立法院的法案,當時在一九八七年由婦運團體起草,並請關心婦女處境的立委,如謝啟大、葉菊蘭等,勸說其他立委通過的法案,因此兩性工作平等法可說是第一個所有政黨聯署通過的法案。

范雲進一步說,八0年代後,婦女運動開始走上街頭遊行,像一九八七年華西街反雛妓和同志污名大遊行,是婦女團體第一次走上街頭。而一九九四年師大女學生被教授性侵害,還因此墮胎,造成當事人身心重創,於是女性團體組織「女人連線,拒絕性騷擾」遊行活動,這也是婦女團體和女大學生結合的抗爭,當時女性主義者何春蕤喊出「不要性騷擾,我要性高潮!你再性騷擾,我就動剪刀!」的口號,而前兩句大家都耳熟能詳。另外四一○反教育制度大遊行,也是女大學生集結起來的抗爭,當時政大女研社喊出「讓教育一如經血-與女人常伴,還女人本色,自然流出,不擋住」的口號,並以白色衛生棉模型當成抗爭的象徵,將女性訴求和女人本身結合。而一九九八年公娼事件,支持公娼者喊出「賣淫合法化,終究除罪化」,除爭取工作權外,也加入女人身體自主權的討論。她說,到九○年代末期,出現社區組織和婦女力量結合的運動,像媽媽社區守望隊等,將婦女力量發揮在地方上,呈現婦女運動的不同面向。

范雲指出,婦運其實是一種身份政治認同的過程,也是女人生命選擇的過程,即什麼位置的女人,有什麼樣的生命經歷,就會認同什麼樣的議題。像早期婦運者注重家庭婚姻問題,現在女大學生卻比較在乎情慾自主議題。她又說,台灣婦運目前發展,出現兩種主要訴求,一種是致力改善女性處境爭取兩性平等的「性別論述」,另一種是以女性生命型態或個人認同為主的「情慾論述」,像性解放。她說,不管哪種運動,議題看法的分歧,或路線選擇,都與參與者的生命經驗有很大關係。她表示,台灣婦運除議題多元化外,也從早期沒有政黨政治的運動,發展成有政黨政治的運動,但她認為改變的是運動者特質,對於女性權益推動,改善女性處境,是各階層,各種位置的女性關心並追求的目標。

活動負責人林綠紅表示,當初以台灣婦運為座談主題,是因為三月時舉辦各國婦女運動的書展,而配合書展主題探討台灣婦女運動。她說,女書店在婦女運動其實扮演一種組織的角色,透過販賣女性議題書籍,和舉辦各種探討女性座談會和活動,可以將過去參與婦運者,或現在關心女性議題的大學生、知識份子,甚至各階層女性組織起來,一起探討女性處境,彼此交流,將女性集體力量發揮出來,這是女書店的功用。

參加座談的李家淳表示,她本身在環境資訊協會工作,但環保團體對女性議題,關注和處理的部分很少,她覺得參與這場座談會後,除知道台灣婦運的發展,也讓她思索女性議題如何在其他領域,能發揮影響力,讓女性議題的推動能更多面向。


延伸閱讀

台灣婦女資訊網──激進化婦運 

台灣婦女資訊網──台灣婦女運動發展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