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2日 星期三

彭世生來去大陳 記述義胞漂泊史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獲頒文建會紀錄片影帶獎優等作品、並在公共電視播出的紀錄片《來去大陳》,記述了大陳義胞來台後等辛苦點滴。導演彭世生歷時兩年,追蹤了大陳島人在台灣與美國地區的生活,避開政治與濫情,只從歷史文化視野的角度記錄華人流離滄桑。「這是一部有關旅行人的歷史。在台灣,我仍常常遇到大陳人,我只是想給他們留點具體的紀錄。」紀錄片『來去大陳』的導演彭世生說。

民國四十四年,浙江外海的大陳島遭到共軍猛烈的炮火襲擊,在當時蔣介石政府安排之下,近兩萬名的大陳軍民也撤退至台灣本島,台灣居民對於這些義無反顧離家的反共義士們冠上了「大陳義胞」的美稱。時過境遷,將近半世紀後,「大陳義胞」已近乎成為被遺忘的族群。

彭世生表示,當初在很偶然的情形下參加了大陳人的婚禮,對於他們特有的習俗相當有興趣,「結婚的新人須不停地向赴宴的所有親友跪拜奉茶,而在場的長輩就一定得賞紅包以示祝福的習俗,這點和我們的本土婚禮有很大的差異。」從那時起便有了想拍部有關大陳的紀錄片,「原本只是想拍婚禮的習俗,但是後來便擴張到紀錄整個有關他們的歷史。」他說。

大陳義胞撤退到台灣後,故事並未結束。彭世生指出,由於大陳人多半以捕魚維生,因此遷台後,政府也為他們安排了相關的漁業訓練課程,令他們得以隨漁船出海,自食其力。後來也有許多人藉著漁船在美國卸貨的機會,以「跳船」的非法移民方式,選擇在美國打零工、開餐廳,找尋自己的第二個樂土。

或許是靠海的民族性使然,「大陳人民的冒險性格相當明顯。為尋找自己的樂土,哪裡好,就往那兒去。」彭世生說。第一代的大陳人多半在美國東西岸的大港落腳,像是波士頓和紐約,後來赴美人數越來越多後,彼此也互相照應,組成了波士頓同鄉會。

他也表示,過去國內的媒體和相關單位對於到美國跳船的歷史都略過不提,直到最近法律追訴期過後,這些「華僑」才願意開始談這些回憶。這些老鄉在事業有成後,才開始將下一代的子女接過去同住,或著是直接在美國落地生根。

但是,這群大陳義胞也自認遇到許多相當尷尬的事情。「在台灣,人家說他們是中國人;在中國,他們說又被說成台灣人;在美國,對方也不見得承認他們是真正的美國人」彭世生說,由於這群人是蔣介石當年安排遷台的,因此他們對於蔣家父子情感遠超出一般的國民黨員。「即時到了現在,美國的大陳同鄉會仍會在雙十國慶和光復節拿著中華民國的國旗,在波士頓或紐約遊行慶祝,完全不靠國民黨的動員或組織。」他說。

不僅是旅美的大陳義胞,還包括現今住在花蓮、台南和台北等眷村的義胞們,都想回家尋根,「這部紀錄片,或多或少也有想幫他們找到屬於自己根的意義」彭世生說。

台灣永和大陳同鄉會會長陶仲良則表示,不論自己離開老家多久,自己還是要回去看一趟,「就算父母的墓已經不在了,也算替自己了樁心事。」

「來去大陳」的拍片過程歷時兩年,取景遍及美國紐約、波士頓、波特蘭等大城。當初是由導演彭世生自行籌資拍攝,中途才有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贊助,最後由公共電視買下版權撥放。

公共電視節目部委製組的江麗禎表示,當初公視是「對外徵求優良委製節目」的方式錄取該片,「因為我們認為這個主題是從人文歷史的方向切入,有歷史事件重現的意義。」她也表示,節目撥出後,有不少「大陳義胞」觀眾詢問是否能夠郵購影帶回去收藏,使得節目收到相當大的迴響。

該片分為上下兩集,共兩個小時。上集「來去大陳之來」將焦點在敘述大陳島民撤退的始末、來台成為義胞展開新生活,然後又跳船赴美發展的故事;下集「來去大陳之去」則是記序了大陳人在美國做零工、開餐廳的奮鬥史,也紀錄了旅美大陳人堅持舉行傳統婚禮和回台掃墓的心情。彭視生也藉著該片,說出了大陳人在台灣、大陸和美國都不被認同的矛盾情結。


延伸閱讀

從投奔台灣到投奔美國《來去大陳》記錄華人流離滄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