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4日 星期三

張大同 殘友職訓的教育園丁

【生命力記者/段凱超報導】張大同,友好復健技藝社學員口中的張伯伯、張主任,今年已經六十歲了,但服務的熱忱與快樂的服務觀,卻讓他從外表看起來仍像是四十多歲的壯年人。

從民國五十九年開始就在五股一所國中教書的張大同,當時所任教的班級是學校中的升學班,雖然幾年下來看到學生都能考取不錯的學校,讓他在教學上有了一些成就感,但慢慢的,他深感長期在校方、家長的督促壓力下,這樣為聯考而教育、逼迫學生的方式,實在不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做為,也因此讓他逐漸失去了對教書的熱忱。

而在一次偶然機會中,他接觸到由姚卓英女士所創辦的友好復健技藝社,這是在當時少數幾個為身心障礙人士服務的機構,加上在大學裡所讀的科系正好是社會工作系;他想,也許能發揮所學來為殘障朋友做一點事。所以在重新思考後,決定捨棄一個月兩萬多的教書工作,選擇來到一個月只能拿到八千元薪資的友好。

當他民國七十五年來到友好時,由於社工員的不足及設備的缺乏,所以常常一個人都要身兼數職。不僅要協助來報名職訓班的殘障人士,為其評估以學習何種技能較適合他們,並且也為他們尋找願意來開班授課的老師,並向政府申請補助、添購器材。而許多因後天意外造成傷殘的學員,在剛開始學習時往往也會因身體狀況的因素,遇到了挫折困難不免變得自暴自棄,這時,張大同也要幫他們做心理輔導與復健,開導他們能重新振作起來。

雖然比教書的薪水少了許多,物質生活也隨之變得拮据,卻開始讓他心靈上有了一種寄託與滿足。「以前那樣的教書方式真的很不快樂,這不是我們教育學生應有的態度。來到友好,為這些學員做心理重建與輔導,並教育他們能培養更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教育比學識教育來得重要許多,所以從這些學員身上,讓我重新獲得另一種教育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張大同說。

至今在友好服務已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張大同,在與歷屆學員的相處和互動中,讓他在辛勤耕耘、付出之餘,也更加懂得感恩與惜福。「看著來到這裡的學員,雖然有的智能不足,有的是重度殘障,但他們為了將來的生計而努力學習的態度與毅力,卻同樣讓我深受感動。當學員結束這裡的職訓班後,能出去自力耕生、獲得廠家的雇用,他們喜悅、感激的表情,應是我們這些社工人員的最大滿足與成就。」張大同也希望,能繼續以友好這個為殘障朋友做職訓的老園丁自居,為往後來到這裡的學員繼續服務、貢獻心力。




延伸閱讀:

友好復健技藝社暨友好潛能發展中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