痲瘋樹種子。引用自維基百科 |
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對於痲瘋樹可能有點陌生,它又稱為膏桐、小油桐,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緯二十五度之間,因為其萃取物痲瘋酮具有治療麻瘋病的療效而得其名。因為本身具有毒素,會引起皮膚紅疹及噁心等症狀,所以早期幾乎都只是被非洲居民當成圍籬種植。
「因為很多可以做為生質燃料的原料都是食物,像大豆、玉米、甘蔗等。如果將來原油不夠,需要大量的提煉生質燃料,但人和動物對於食物的需求量還是不變,就很有可能會使糧食供不應求,物價也會跟著大漲。」任職於台灣中油桃園煉油廠的吳世明說,而痲瘋樹的種子因為有毒不能吃,將來即使大量使用於能源使用,也不會與糧食需求衝突。
除此之外,根據資料指出,痲瘋樹果實含油率比許多其他種類的油料作物都高,種子本身的百分之三十三都可以提煉出生質柴油(大豆只有百分之十八)。而且痲瘋樹成長期短,相較於棕櫚樹需要七年的時間,痲瘋樹在栽種後三年就可以生產為生質柴油。痲瘋樹也因為有耐旱、耐貧瘠土壤的特性,在荒山、荒地上都可以生長,不會占用糧食作物的成長空間。
一九九八年二月聯合國制訂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特別載明痲瘋樹種子所產出的油是「很好的柴油替代品(which produce oils that are good substitutes for diesel.)」許多開發中國家例如海地、印尼等紛紛展開計畫大量種植,希望可以率先掌握未來的能源資源,把握「綠金」商機致富。
在台灣,許多廠商及企業都已經開始投入資金及技術,例如台灣中油公司已經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簽署備忘錄(MOU),於印尼種植十萬公頃的痲瘋樹,台灣未來將有穩定原料大量投入生質燃料市場。
生質柴油的製作簡圖。 |
「生質柴油的好處就是它燃燒後不會產生硫化物等物質,畢竟它取自於動植物,燒完後產生的物質相較於石化柴油,對大自然減少很多汙染。」吳世明說:「現在市面上販售的柴油都會加入一定比例的生質柴油,而我們近期已經準備從百分之ㄧ的比例升到百分之二。」
吳世明表示,現在原油含量越來越少,因此只專注於探勘及鑽採原油已經不夠了,未來加入生質柴油的比例會越來越提高,希望可以逐漸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程度。目前國內技術已經可以讓生質柴油商業化量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二○○九年報資料顯示,至二○○九年底止,國內生質柴油年總產量已達到約十點五萬公秉,主要是提供給各縣市政府柴油垃圾車及農業機具使用,而原料來源主要來自食品工廠的廢食用油。
目前中油也在研發痲瘋樹種子的其他使用方式,例如將毒素去除,讓榨乾的種子可以成為動物飼料;或是萃取出有用的化學成分製成醫療用品。
延伸閱讀
生質柴油
痲瘋樹
Discovery:石油的省思:佛里曼報導
1 意見:
少來了,一昧的說痲瘋樹的好,一點都沒提到痲瘋樹對於一般糧食種植的排擠
不是就有報導指出,緬甸前幾年的風災後來會這麼慘,就是因為太多耕地轉種痲瘋樹,以致稻米庫存不足
而非洲各國目前對於是否種植痲瘋樹也有很討論,就是不希望痲瘋樹的種植只是為了滿足(有錢階級的)能源需求,卻忽視了弱勢者的糧食需求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