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剝皮寮老街 古蹟重生再利用

【記者薛立/台北報導】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是臺北市少數的清代街道之一。根據推測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約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而這裡之所以會有這些精緻的洋樓建築,是因為當時萬華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有許多外國與本地的商人在此聚集,建起這些樓房。

在文化貢獻上,剝皮寮本身可說是記錄了艋舺地區的常民生活,也是記錄了台北城歷史一部分。在建築特色上,寬約三公尺的剝皮寮老街略呈彎曲折,且兩邊均有房屋,有別於日治時期的筆直街道,是清代漢人特有的街道風格。而整修過後剝皮寮老街,以文物展覽館的形式呈現萬華的商業活動、建築風格、歷史文化及生活型態,與其他以賣名產或是其他商業經營為主的老街做出區別。


對於這個地方叫做「剝皮寮」的原因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切確答案,不過最早可以追朔至清朝,這裡被稱做「福皮藔」;到了日據時代,又有「北皮寮街」之稱。最後出現的「剝皮寮街」稱呼,則因為報章雜誌廣泛使用,成為普遍的通稱。

而為了讓剝皮寮老街的歷史能更具體的展現,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二○○三年成立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而鄉土教育中心將一部分的剝皮寮街區,規劃成教育園區,並分為三個主題:剝皮寮的故事、台灣傳統與現代教育、台灣的醫療發展,利用這些主題讓遊客對剝皮寮老街能有進一步的認識。

另一部分的剝皮寮老街,除了保留下來並且重新補強外,還做了美化以及一些復古的招牌、店鋪、海報.....等的再現。後來電影「艋舺」在此取景,也讓這條獨具風格的懷舊老街再次聲名大噪,並且吸引大批遊客參觀。

剝皮寮老街的建築外部整修與美化後,內部的空間,則再利用成為藝文展覽空間,並開放租借使用。另外,剝皮寮附近知名的「青草巷」,也在展覽館中,有一個專門介紹青草巷以及其他藥草知識的區域,讓遊客除了認識古蹟,還能學習各種藥草的知識,是剝皮寮老街與附近社區的交流與互動。第二次來到剝皮寮的施小姐表示:「之前來的時候裡面有裝置藝術,現在沒有了好可惜,導覽解說則有點亂,讓我會搞不清楚狀況。」


剝皮寮地名由來的介紹。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剝皮寮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青草巷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