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環境新聞的揭發者 朱淑娟

【記者林軒正/台北報導】 凌晨時分的電腦前,鍵盤打字聲音仍然嘎嘎傳出,公民記者朱淑娟正在「環境報導」部落格上,寫著最近所採訪的環境新聞。朱淑娟曾任聯合報環保記者,去年以「洗衣精補充包竟比桶裝貴」奪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佳作。她在五月初寫下「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認為報紙用聳動的標題幫政府寫政績,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也讓朱淑娟的公民聲音,造成迴響。

她曾為聯合報工作二十餘年,因為當時上司的提議,在三十六歲時突然改行當記者,朱淑娟開始她的記者生涯,並成為台灣最老開始當記者的人。歷經過媒體的黃金年代,她首先接觸所學領域相關的「電子產業」路線,兩年後,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順從當時長官的建議,改跑「環境新聞」。這個改變,促使她開始不同的人生思考,同時也為「環境報導」部落格的成立,埋下伏筆。

「在報社,你只能順從上頭的安排,報社要你寫什麼,都有一定的框架呈現。」朱淑娟在聯合報工作的時候,不能寫出自己最真切所觀察出來的新聞,而必須順從報社規定出來的框架,寫出聯合報該有的文筆。她認為,這樣的限制,並不是一個記者應該受到的對待,「媒體,應該是揭發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記者,則必須公正客觀的陳述事實。」她在報社無法實現這個抱負,在環境新聞路線跑了八年後,決定辭職。
朱淑娟面臨的許多轉變都是因緣際會下發生的,聯合報環境新聞時的記者生涯,讓她知道許多真實仍被掩藏在社會底下,辭職後的兩個月,她成立了「環境報導」部落格,寫出她自己所觀察到的事實與真相。

「辭職後妳靠什麼生活?」這是朱淑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她曾經算過,往後十年,就算沒有收入,還是可以依靠積蓄生活。因此,她全心在公民媒體事務的推動上,專心的經營部落格。
捨棄了聯合報記者的身分,改用公民記者的身份來採訪的朱淑娟,面對到許多困難。她不諱言的表示,失去了聯合報這個保護傘,跑起新聞來真的吃力許多。以往報社多人分工的工作環境,現在變成凡事親自動手的局面,朱淑娟在環境報導成立初期,遭受到這樣的衝擊,感到有點灰心,不過,她仍堅信,只要公民力量持續推動,總有一天一定會受到大家重視,這是支持她努力下去的原因。

「環境報導」成立之後,朱淑娟也努力在網路平台上,增加自己部落格的能見度。她在公視提供的公民新聞平台「PeoPo」申請了帳號,不定時在網站上發表新聞與文章,藉由這樣的管道,形成一個小型的支持社群。朱淑娟說:「原來這個地方還有有很多人默默的關心這個環境。」透過網路,她得到許多友情支持與安慰,而她的部落格也在網路傳播的發酵下,打出知名度。
「一個公民記者,力量有限,但是當公民記者數量增多,報導大量曝光,他將會變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朱淑娟希望公民記者可以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與肯定,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多多參與公民記者行動,讓這個行動得到矚目,成為一股可以被正視的力量。「一切不曾發生,直到他被描述」她引用作家吳爾芙的名言,放在部落格,對於環境新聞,只有在被記者描述過後,才能讓世人充分知曉。因此,她期待能有更多公民力量加入,讓新聞得以更真實的被客觀呈現出。


延伸閱讀
朱淑娟的peopo新聞台
朱淑娟的部落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13 意見:

聽說環資引用朱淑娟的報導都沒有在付錢的,朱淑娟的報導又深入、產量又大,我看環資甚至還會拿來當頭條,怎麼NGO也這樣吃人夠夠啊?他們不知道朱淑娟是在吃老本嗎?

吃人夠夠的不只是環資, 還包含生命力新聞網, 學生修課採訪也就算了, 結果交通費什麼的, 都算自己的, 豈不也是拿學生當廉價勞工, 美其名叫做實習罷了....
一些號稱獨立媒體的也是啊, 用什麼公民記者為名, 結果呢? 還不是在搞免費的勞工, 然後, 線上記者或我們這些念新聞系的, 反而找不到工作, 反正現在報社的心態就是找個人, 網路上抓抓資料就可以混過去了.
最諷刺的莫過於苦勞網, 連基本薪資都付不出來, 他們的工作人員連基本的勞工權益都達不到, 還跟人家談什麼勞工運動啊.
反正這年頭, 只要願意忍耐一下, 旺旺報也好, 陸資也罷, 最後還不都是一口飯, 我支持樓上的人, 講得滿口仁義道德有什麼屁用, 請拿錢來換吧!!

環資不是得了今年的社會公器獎嗎?原來光環底下是這副德性啊...

如果真的關心獨立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
與其批評,不如捐款支持
主流媒體有廣告收入發得起薪水
但也必須付出不敢報導廣告主負面新聞的代價
獨立媒體要維持獨立性、當永遠的監督者
必須依賴社會大眾小額定期捐款

有沒有聽過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也許朱淑娟小姐是基於知識共享而讓NGO無償使用文章
你應該慶幸世界上至少還有人腦袋裡不是裝的只有錢

再附註說明:到底秘書長眼中的環境資訊中心是什麼呢?在我的facebook上,8/17日時我公開發了牢騷:「專案搞半天 到底想怎樣,到現在越域引水我們自己連一篇都沒有...我們到底是是獨立媒體還是活動專案中心公關室啊?」
陳瑞賓:「環境資訊中心的核心工作是一個資訊平台, 蒐集各方的情報, 提供一個發佈訊的通路, 而不是一個只以自產新聞為核心的媒體. 但是, 我們也為了避免漏線的問題, 所以, 也在建立自己的記者. 但, 不是為了要一手包下所有的新聞和議題, 而是為了補足有所不足的部份.」
在teia又有一個記者要將離職之前,得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如此抬愛,只是扮演一個發佈訊息的通路,不用以自產報導為主,也能成為「社會公器」...心中百感交集。

小弟目前服務於投標政府標案的顧問公司,我們的競爭對手除了其他顧問公司外,一些協會或基金會通常也是競爭者,雖然我們常接洽的單位是藝文單位而非環保相關,但我想遇到的問題應該是一樣的。
這些法人組織常打著公益或是一些理念,同樣是案子完成,但我們這種私人企業就只是一般的獲利廠商,而其他法人組織卻像是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一樣,這是早些年前心中對於這些單位的質疑和鄙視。
不過時間久了,也認識了不少協會、基金會的朋友,反正也就是混口飯吃吧!所以對於討論串中的「社會公器獎」,本人是覺得好像對於獲獎單位有點太沉重了!
不曉得何時會有類似的獎項來幫我們鼓勵一下?

淑娟姊的報導真的既深入又感人
很多主流媒體三言兩語就帶過的東西
她都能補上背景說明
讓讀者了解前因後果
與其說她是環資的特約記者
還不如說她是大家的公民記者
社會真的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可很多聽說是培養公民記者的場域
例如 環資 或是生命力等等
看起來似乎 只是想要搞出一堆人幫忙寫稿
把自己的平台弄得很有特色之類的
卻忽略
一個記者的宗旨和熱情
怎樣才能培養出項淑娟姊這樣的人才
才是這些平台要思考的
民間團體經營困難這些理由
跟記者有沒有辦法藉由這些平台
發揮自己的能力多關心公共事務
根本是分開的兩件事
沒錢就可以先把理念放一邊嗎?

聽說環資最近是離職潮啊?連續幾個月都有人辭職,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就不是個人的問題,是組織的問題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大頭要來自清一下,呵呵!

聽說teia最近是離職潮
連續幾個月都有人走
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如果是真的,
那就不能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組織的問題了。
畢竟那些年輕人,當初也是懷抱著某些理想熱情,
才會在ngo裡找工作的吧
不知道晚點會不會有他們的大頭出來自清說明一下?

哇 IYATA是teia的打手嗎?炮火真是猛烈。那作為一個旁觀者也來發表點意見好了。今天IYATA質疑易俊宏夠不夠專業,我光是看他放的連結比較,teia的內容的確差人一截...teia裡頭比較專業的文章都是轉載別人的。
身為局外人,我只有一個問題,社會公器獎是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所頒發的,既然名為卓越「新聞」,是不是也接受大量轉載?而teia的新聞報導專業不足,作為「社會公器」的理由是什麼?

又見「忠誠義務」大旗隱約揚起,員工就是閉嘴做事就好,著實可嘆。原來不只有新海瓦斯,看來以後就連社運界也都來穿印有「忠誠義務」的T恤好了。

NGO接政府專案已經是台灣的常態了,這種情況作為組織營運的一種方式,我是沒有任何意見。但我認為很重要的是,民間團體千萬毋忘自己存在的宗旨。
NGO畢竟不是營利組織,宗旨大多是營利即可,NGO應有的是較為崇高的理念,為了補足政府之不足,朝向全方位的理想前進,如果跟政府合作時,還是被經費綁架,造成有錢的重要性大於原本組織理念但沒錢的工作,當臨界點越來越高的時候,當初因為支持理念而加入的人們,很有可能會產生極大的不滿。這是國內NGO界很需要警惕的!
和尚托缽,會讓人敬佩乃至於支持是因為他為了傳道,當人們發現他托缽大部分的功只為了買更好更大的砵時,除非擁有如馬英九、沈世宏一般的個人魅力,那麼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能贊同吧?
今天此協會的事件只是國內NGOs的一個借鏡,當漸漸地「手段變成目的」時,我們將距離地獄越來越近。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