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倧賦/台北報導】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不起眼的巷弄裡,有一棟白色建築物,一大清早,看到許多家長分別送他們的小朋友以及大孩子們進來,這不是一般的托兒所,而是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是由三位在國外學特殊教育,回國在大學裡教書的老師所創立的。早期大家對於社會福利還不甚了解,會以特殊的眼光看待身心障礙者,一開始所遭遇到的困難就是不被社區所接受。然而,現在第一社福基金會所訓練出去的學員們,部分也都為社區服務,並獲得社區的認同。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要是以照顧智能障礙者為最大宗,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們,依照每個學員不同的需求訂定一套課程,藉此達到最大的效果。
基金會的推廣組組長羅友君提到:「一開始由醫生判定智能障礙的程度,再分別依照他們的程度給予不同的設計課程,並結合他們的興趣,給予職前訓練,並設計不同的輔助道具。」
一進教室,牆上掛著一個語言溝通版,上面有許多小卡片,為一些生活的詞彙,如上廁所等等,推廣組員羅光璇表示,有些學員有語言障礙,在訓練學員的過程中,老師也會一字一句的慢慢細說,並要求學員一起動口,還搭配手語,藉此讓學員們有更多說話的機會,除此之外,還搭配了溝通版,例如:學員們要上廁所時,就會去拿牌子給老師,讓老師知道他們的需要。
道具本身也是經過研發團隊設計,羅友君表示,有位三十多歲的女警,因為去遊樂場玩滑水到,被後方的人採到頸椎,造成全身癱瘓。於是,研發團隊發明了「吹吸滑鼠」,利用吸氣以及吐氣來控制滑鼠的左右鍵,讓這位女警可以使用網路與外界進行交流。
除了溝通訓練,也會加強學員們的體適能訓練。羅友君表示,有些學員們運動量少,所有會有固定的課程讓他們訓練體適能,例如有些學員行動較不便,會在後方放置裝滿羽毛球的籃子,學員躺下把羽毛球拿至另一個藍子裡,藉由這樣達到仰臥起坐的效果。
提到訓練學生的困難,羅友君表示,學員們較大的問題是「情緒問題」,許多學員們不善於表達他們的情緒,而沒受過訓練的人,很難去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負面情緒長久壓抑在心裡,這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說到印象最深的學員,羅友君說,有一名唐氏症患者小逸,剛從高職畢業,不愛動,也不喜歡工作,經由基金會訓練他每天寫日記,讓他找出興趣,並加強他的工作動機 「現在的他已經很喜歡工作,並且可以一個人獨自的作業,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羅友君說,許多父母因為年紀大,擔心自己走了小孩沒人照顧,所以選擇令人遺憾的行為。其實可以協尋公部門的協助,相信會有很多社工願意幫忙,「遇到了問題,就去尋求資源,也希望政府除了重視早期療育之外,也應該更重視智能障礙家庭雙老化的問題。」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