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澎湖花宅凋零「點」雲掃描留回憶

DSC_3533_JPG_ai
【記者李若筠/台南報導】陽光灑在咾咕石建成的房屋上,寧靜的村落夾帶著一絲哀愁,隨著時光的逝去,那曾經風光一時的「花宅」已逐漸枯萎。身為澎湖人的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班學生張玉璜,展開「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決定替這歷史悠久的傳統聚落留下美麗的影像。

澎湖望安鄉中社村自古以來就叫「花宅」,因為地形像一朵花而得名,從外海遠眺,高低起伏的山巒圍繞,就像花瓣環拱著的花心,直到民國35年才改為中社村,但「花宅」這美麗的名字早已深植人心。花宅更是因為建築特色和豐富文化,被視為典型的「漢人聚落」,在民國93年被選入「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名單」中,與中國萬里長城同列榜上。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快速,花宅青年大多離開故鄉到本島討生活,當地中小學人數相加只有二十個小孩,僅剩的是那些割捨不下古厝的老人家,遺留下來的房子受到險惡的環境摧殘,漸漸斑駁倒塌,這充滿古香的傳統聚落,正面臨凋零的危機。

看著花宅逐漸凋零,張玉璜和計畫團隊利用雷射點雲掃描技術,將整個花宅做掃描,不僅擁有照片的逼真度,更有實境般的3D立體畫面,記錄了花宅每個角落的現況。此外,張玉璜與執行團隊多次走訪花宅,與村民做深入訪談,紀錄當地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結合廣泛的史料和文獻,完整呈現花宅傳統聚落數位典藏計畫
在執行計畫過程中,團隊數次拜訪花宅做社區回饋,清理和修復許多損壞的建築,成員之一的研究助理趙宜暄表示,當地許多建築已經荒廢,為了掃描畫面,必須先整理環境。例如當地知名的魚灶已遭土埋沒,早期為了保存新鮮的魚,會將魚煮過後再進行醃製,而魚灶就是提供煮魚的地方,「大家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才從土裡挖出魚灶。」由此可見,花宅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摧殘。

除了特殊建築外,花宅人的智慧四處可見。因為貧瘠的生活環境,先民只能就地取材建造房子,但以咾咕石為建材的建築卻是冬暖夏涼,制衡了澎湖冬寒夏熱的惡劣氣候。再走幾步,可以看到祖先遺留下來的「菜宅」,四面砌石的牆用來抵擋強勁的東北風,讓農作物在冬天還能順利生長。趙宜暄說:「花宅的生活型態是最重要的資產,這些祖先留下的智慧已經漸漸消失。」
看著已經無法彌補的文化和環境損壞,研究助理王雅萱表示,政府對於執行傳統聚落保存缺乏魄力,花宅村民從引頸期盼到不再期待,現在成大建築系執行的計畫,只能夠暫時記錄花宅的現況,希望日後政府展開修復時,能以本計畫為基礎參照,才不會失去原本的真實性,「像建造咾咕石房屋的匠師大多已經過世,想要再還原實在困難,但計畫的完整性較高,還是對保存有幫助。」
為促進花宅經濟成長,政府積極發展澎湖觀光事業,王雅萱對於此政策抱著質疑的態度。她表示,花宅是個寧靜的地方,村裡的老人家都相當純樸,但近來前往參觀的遊客也是破壞傳統的因素之一,不僅常擅自進入居民家中參觀,更遺留大量垃圾,造成極大的困擾,「總覺得傳統和現代不搭,政府在推動觀光之餘,也要考慮到保存的重要性。」

IMG_1566_jpg_ai參與計畫已經一年,執行團隊和花宅以建立濃厚情感,過程中也常受到居民熱情的幫忙,王雅萱笑著說,當地的阿伯很熱心也很照顧團隊,還會帶著大家到海邊岩石上採海菜。看著這美麗村落和可愛的村民,她感嘆的表示,能做的事真的很渺小,只夠保住現況,剩下的還是得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

計畫至今已經掃瞄三次,但首次將雷射點雲技術利用在大聚落的掃描,還有許多細節正在進行,預計在十月底完成,屆時會開闢展示成果的網站,不僅可以看到花宅的房屋建築,連花花草草都一覽無遺,希望透過本計畫,讓非在地人也能夠聞到略帶鹹味的海風,一起在文化保存的路上努力。


延伸閱讀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

花宅傳統聚落數位典藏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