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粗曠中帶有細膩 銀飾中找故事

_2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我考慮到的是要戴的舒適、多重用途和有生命力的感覺。」臉上帶著像媽媽一樣親切的笑容,但談話中卻有著對事物異常的堅持與執著。詹素娟認為,雖然精美及具象是可以吸引人來購買,但並不能代表她自己的風格,因此,銀與灰銀飾的創作者詹素娟堅持用簡單的流線型線條、抽象的圖案來代表自己的作品。

今年五十一歲的詹素娟,曾經是貿易公司的小妹,也曾在專門販賣珊瑚的工藝社當業務助理;最後在家當全職家管,因此她在閒暇之餘開始訂美學相關的講座錄音帶來聽,培養出她的美學觀念。無論是素描、山水畫或是紙雕都學,累積了十幾年的基礎功才在這一年展現出她歷年培養的創作力。


當初進入銀飾的圈子,也是個偶然。因為一位朋友很愛戴飾品,但總是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型,後來看到有人在教如何做飾品,一時興起便拉了詹素娟一起去上課,沒想到最後朋友卻先「落跑」了。一直以為自己喜歡畫畫的詹素娟,沒想到最後卻是一頭栽進銀的世界裡,對她來說,學畫只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不能代表自己特質。直到碰到製作銀飾,「我的作品都很純粹,頂多加條皮繩。雖然簡單,但卻可以適時表現自己的想法、展現我的個性。」

不只是她朋友最後打了退堂鼓,還有很多人也是。問起為什麼大家不能堅持的原因,她說:「因為找感觸是件很難的事。」製作的技術層面要突破不難;要將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做成具象的作品才是最難的。雖然很多人在學習製造的過程中打了退堂鼓,但她倒是樂在其中。「我喜歡它歷經穿戴後,凹的地方會變暗,但凸的地方越來越亮,你會感覺到好像有生命。」

仔細看,會發現詹素娟的作品都是簡約的線條,或者是幾何圖案來做出具象的作品。對此,詹素娟表示,雖然自己做得很抽象,不是時下流行的款式,「要忍住寂寞其實是滿辛苦的,雖然內心會很掙扎。」但這是她所堅持的,一種獨特風格。

每個她的作品都有故事,有一個像海馬化石的作品,背後的原委是詹素娟小時候有個鄰居,有天抓了隻海馬回來,沒想到海馬卻死掉了。他不甘心又去海邊抓了一次,結果就因為這樣而淹死。後來女兒小時候流行了恐龍化石,於是詹素娟就將兩件事結合產生了這個作品,取名為「兒時記憶」,來代表兩代小時候所經歷的事情。

_1
另外一塊疑似四方型的銀有著扭曲的形狀,但細看會發現長得像旗袍,其實它的意義是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因為從一個原始銀塊的大小,慢慢經由工具刻劃讓它變型、扭轉,就像是時間慢慢將中國文化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樣子。

「人到死之前,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是他爆發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到死後才結束,不然都是一種開始。」詹素娟引用了知名畫家兼人類學家劉奇偉的話,告訴大家無論什麼事情,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延伸閱讀

銀與灰銀飾

Mibo精品坊銀飾、鋼飾、訂做、教學
尼亞瑪NIYAMA銀飾品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