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與浪花合奏 體驗達悟族歌謠美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我祝福的小島啊!…自開天闢地以來,我們就膜拜著你─飛魚之王,你教我們海洋之秘…我們唱你的傳奇…這種歌聲,不但能傳給子孫,也能讓所有的雅美人知道…」達悟(雅美)族沒有文字,他們利用歌謠傳承歷史和記錄生活,由三個音節組成的歌謠,沒有樂器的伴奏,靠著浪打在消波塊上的聲音,做為旋律的固定節奏。
歌謠對於早期達悟(雅美)族民而言,是歷史的珍貴資產,它記錄了這個族群的一切。然而隨著時間的消逝,年輕族民不再懂得如何吟誦,眼看著歌謠逐漸沒落,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決定展開「原音之美II-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希望達到傳承效果,且讓更多人了解達悟(雅美)族美麗的文化。

本計畫由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錢善華主持,三十年前曾在蘭嶼任教的錢善華,採集、收錄了許多當地的歌謠,但歌謠是用達悟(雅美)族語吟唱,且多為文言文和即興創作,一般人無法輕易理解內容,於是研究團隊重新聽過當時錄製的歌謠,並抄下樂譜、詮釋內容,為的是讓教學和推廣更便利。

達悟(雅美)族歌謠不像流行歌曲般朗朗上口,大多為族民的即興創作和傳承的古調,利用簡單的三個音節組成旋律,族民必須將歌詞適當地塞進旋律中,唱的好不好取決於轉折音和文字的使用,類似古代詩人即興吟詩作對般,這樣高難度的創作,僅有老人家會吟誦。研究助理江巧雯表示,年輕族民也都在學習的階段,在祭典前會反覆練習,「因為在祭典上,無法和對方應對相當丟臉。」

因為歌謠的無形,僅能用口頭傳誦,使得歌謠隨著老人家的離開也逐漸凋零,為使歌謠繼續流傳,研究團隊重新回到蘭嶼做田野調查,希望找到原唱者或其子女翻譯歌詞內容,並在後製過程加入作者、創作時間、歌詞內容和樂譜等資料,以完成保存及教學的目的。

在採集過程中,研究團隊在翻譯上遇到極大的困難。江巧雯表示,歌謠大多為即興創作,且常有隱喻的用法,照著字面上的意思翻譯容易造成誤會,因此必須還原三十年前的場景,請原唱者重新翻譯歌詞,「但是起初在島上人生地不熟,加上族民捍衛文化的態度,沒有人脈就想找到翻譯實在非常困難。」

歌謠對於達悟(雅美)族而言,是相當崇高的資產,長者認為族民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有資格學習歌謠,因此對於外來者用十分鐘就能錄製歌謠且帶走研究的行為相當不以為然。加上先前曾有許多人貪圖原住民文化的珍貴性,不但曲解歌謠的涵意,更販賣這些文化歷史。江巧雯說:「有些族民的授權意識因而高漲,相當排斥外來者錄製他們的歌謠,防衛心很重,必須靠長時間的相處和溝通才能軟化態度。」

對於歌謠的逐漸消逝,兼任助理黃麗慈表示,因為文化上的衝突,有些人會歧視原住民族群稱他們為「番仔」,「但其實原住民比我們更有智慧,能夠以不破壞大自然為原則,找到最好的生存之道」,因此希望能夠透計畫將原住民之美介紹給普羅大眾,建立多元文化的包容。

另一位兼任助理黃瑀真則表示,有些文化已經被觀光影響,傳統逐漸消失,現在呈現的幾乎都是遭到扭曲的文化,大家見到的和真正的仍然不同,「誰才能欣賞原住民文化真正的美呢?」也因此原住民對於自身文化的保護才有矛盾的做法,一方面希望資產被保存發揚,卻又採取激烈態度捍衛。
至於計畫最後會如何呈現?江巧雯表示,目前有將近三十首的歌謠會連同翻譯和樂譜一起公布在網路上,但部分典藏因原住民智慧財產條例的限制,被視為部落共有財,無法公開讓非達悟(雅美)族人士閱覽,細節還需與國科會洽談,「歌謠除了要一直唱下去才能夠存活外,翻譯也相當重要,少了翻譯就像少了生命,如果無法公布翻譯內容,就無法向社會大眾推廣了。」

影音資料:
蘭嶼的達悟(雅美)歌謠~你聽過了嗎?


延伸閱讀

原音之美II-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
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原住民智慧財產條例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