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推出「閩南小丑戲偶文物特展」,展出偶戲中逗人發笑的角色,藉由突顯丑角詼諧的特色,讓新生代看到戲偶不同的風貌,進而將戲偶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此展覽包裝成美容院的模樣,呈現出「醜容院」主題,裡面設有凹、凸透鏡和一些理髮工具,博物館公關陳矜懷說:「希望透過環境營造,讓大家對有美感有不同的體驗。」
此展覽的玻璃櫃內依序展出街頭慶、殺手頭、臭頭、憨童、缺嘴、人像、大頭。不同的丑角代表不同的階層,各有特色,街頭慶通常是管家、家丁角色,臭頭特色在於其滿頭癩痢、眼睛一大一小,總是笑口常開。另外,丑角戲偶分為「花園頭」及「塗門頭」,顧名思義,花園頭的戲偶五官較精緻、工整,塗門頭則較不規則,充滿野趣。
陳矜懷說,其中最有特色的展品應是「媒婆」角色,由於媒婆要經常說媒,因此將嘴巴作成活動關節,且嘴角邊通常會有一顆痣,部分媒婆戲偶會貼藥膏,戲偶的不同裝飾都有其意義,「貼藥膏是由於媒婆這職業在過去地位不高,因為沒錢,所以頭痛時會貼藥膏。」
展場中有小電視,播放陳錫煌師父自創的偶戲「椅子戲」,是一齣只有街頭慶的獨角戲,表演出街頭慶在打瞌睡時跟椅子生氣的模樣,戲偶操作的有如真人行動一般,是吸收傳統戲曲改編而成,陳矜懷說:「這齣戲困難的地方在於,只有一個角色的表演,該怎麼做才能令觀眾大笑。」
當看到小丑跌倒時,為什麼我們是取笑它們,而不是憐憫它們?這是由於民眾有各方面的壓力,因此看到丑角跌倒時會以大笑作為情緒宣洩的方式。陳矜懷說:「辦此展覽不僅是為了呈現丑角好笑的模樣,還試圖尋找角色背後的意義。」
令館方感到較灰心的,是民眾對展覽的回應不夠熱忱,雖說布袋戲深受民眾歡迎,但實際到訪此展覽的民眾卻不多,陳矜懷表示:「在國外戲偶節的民眾較熱情,台灣民眾反而不會積極參與。」為了讓民眾秉棄對布袋戲的刻板印象,館方利用特殊包裝手法,如將丑角展覽包裝成「醜容院」的形式,「將傳統美學以新角度呈現」,藉此讓民眾接受,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