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西方觀點談新聞變革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於十二月初舉辦國際媒體人論壇,邀請奧地利、德國、瑞典、美國的報紙社論編輯與作家一同討論,他們如何了解數位媒體,取捨新聞時效,思考全球行銷,與面對公民新聞。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資深記者馬克庫伯(Marc
Cooper)說,新聞要完美,不能沒有你(公民)的聲音。

對於傳統平面媒體在網路上的改變,美國波士頓先驅報社論版編輯瑞秋柯恩(Rachelle G.
Cohen)表示,以往平面媒體為了重大事件而更新內容是要耗費大量資源的,近二十年來發行號外的次數少之又少,即時更新的必要性早就已經被電子媒體所取代。實體紙本版面有限,記者不容許將他所想表達的一切放在報導中,但是在網路上卻辦的到,網路上我們可以隨時調整內容,他可以將他在現場的觀察鉅細靡遺刊載。

馬克庫伯(MarcCooper)指出,各種網路新科技的應用改變人們的思維與收發資訊的方式,新聞的傳播不再是單向,任何人都有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就算不是新聞媒體,建立品牌價值一樣有傳播影響力,例如美國的「5308.com」提供體育、賭博的資訊,沒人在乎他到底是記者還是部落客,重要的是他提供十分專業、具公信力的訊息,連記者都會上去參考。

公民新聞的發展對專業記者有何影響,馬克庫伯(Marc Cooper)認為,民眾可以自己採訪、報導,新聞專業的牆已倒,新聞學變成社交技能的培養,新聞業面臨的是「業餘化」,這不是件壞事,因為記者不僅和同業競爭,也和讀者相比,這樣會形成更符合社會價值的媒體。

美國奧勒岡州記錄衛士報社論編輯傑克曼威爾森(Jackman Wilson)指出,數位科技與網路的發展讓媒介間的隔閡消失,資訊可以大量儲存與組合,提供訊息的管道更是數以千計,大眾沒有興趣新聞專業是什麼,但依舊關心新聞,新聞的「業餘化」他把它解讀為民主化,現在的媒體環境讓人人都可以發聲,新的守門概念就是,能不能自由的表達。

瑞典作家強斯德維茲(Jan Söderqvist)表示,傳統新聞守門人的觀念早已被打破,什麼是新聞由大眾來決定,新聞過去是很有組織的單向傳遞,現在則從四面八方而來,民眾必須有能力去選擇,分辨什麼是有用的訊息。然而,漸漸出現的問題是,人們只看他們想看的,個人選擇自己相信的事實,不同事實所建構出的就是不同的價值觀,這也造成許多紛亂,傳統新聞學客觀的概念不一定是未來媒體所需,但是是個人需必備的素養。

新媒體科技所帶來的媒體變革是此次論壇的討論焦點,台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表示,全球的媒體環境近幾年劇烈變動中,傳統新聞學已經不是那麼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從這次與會的嘉賓的對談中可以發現,他們已不是再思考如何做公民新聞,似乎認定現在的媒體趨勢就是如此,現在關心的是再次資訊爆炸的公民新聞時代對於大眾會有何影響,媒體素養將是未來媒體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