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7日 星期一

客家花布 重現九讚頭人文公社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客家花布,從前客家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從頭巾、手袖和服飾,到生活中門簾、燈籠等都用花布製成。這個隨客家文化逐漸式微而不復見的花布,如今在九讚頭文化協會的「人文公社」所成立的花布班中,找到了屬於它的新生命。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九讚頭,有內灣線小火車經過,是一個居民以客家人為主的小村莊。一九九三年十月開始,九讚頭有一群年青人,開始著手紀錄關於此地的人們、故事及傳說,且自費編輯月刊,不斷地舉辦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並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九讚頭文化協會」,協會內包含許多團體如水牛牯假期學校、客家布偶劇團、人文公社等。
 九讚頭文化協會兩年前於新竹縣橫山鄉十分寮舊台三線成立了人文公社,規劃為生活圈農特產的對外窗口,也為社區營造了一個永續就業的發展空間。其中客家花布是公社的特色,最早他們以九讚頭的覡婆廟傳說為出發點所發想的「九娃娃」幸運布偶,以客家花布作為材料,開始做起,後來更創新做出整套的衣服、手機袋、筆袋等等,去年公社成立了第一期的花布班,讓社區的婦女來上課並請專門的老師來教授。

在人文公社工作的公社職員劉琳妹說,從前客家人最喜歡用的花布,是那種紅色、粉紅色等鮮豔的顏色,上面有大朵大朵的牡丹花,紅色代表喜氣,牡丹花則代表富貴,「客家的新娘子最喜歡用它了,可以拿來做棉被套、枕頭、門簾等好多好多東西。」

但現在的生活中幾乎看不到花布的存在,劉琳妹說,大概在一九六○年代客家花布還很多人在用,但隨著時代改變,越來越少人用了,「現在連供應花布的布商都只剩少數幾家,有些花色甚至賣完就停產了。」劉琳妹感嘆得說。

而人文公社為什麼想重新找回這個即將流失的客家文化,劉琳妹說,主要是想客家人這個傳統的花布就這樣不見,實在太可惜,便想辦法找人、找資源將它重新救回來。

劉琳妹從民國五十幾年就開始斷斷續續的做裁縫,做過洋裁、娃娃、娃娃服飾的她,在去年以政府提供的擴大就業的方式,等了二、三個月,終於等到了在人文公社的工作。住在九讚頭的劉琳妹:「一方面是離家近,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本身對客家花布的裁縫有興趣,才會堅持想在這裡工作。」

天天到公社報到的劉琳妹說,有時工作量多的時候,要從早上忙到晚上八、九點。而政府針對中高齡及弱勢的失業勞工,提供包含產業輔導、照顧服務等工作機會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工作時間只有半年,領半年的薪水,但劉琳妹卻是天天來,「我現在來這裡工作,領的錢很少,根本不能當作是薪水,但我還是每天一早就來,忙完才走,我想就當是做義工吧!」已經在社區做義工四、五年的劉琳妹笑笑地說。

到公社參觀的遊客彭虹燕就說:「可能我比較年輕,我自己也是客家人,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棉被套之外,其它地方很少看到客家花布,沒想到它有這麼多的用途啊!」看來人文公社除了替客家花布找到新的方向,也為年輕的客家人傳承這精彩而多元的文化。



延伸閱讀:

1.九讚頭社區資訊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