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9日 星期六

「釀造」勞動文化 釜內現風華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

踩踏著十年以上的階梯,進入滿溢著啤酒味的工廠,四個超過三公尺高,用來釀造啤酒的金銅色巨大糖化釜佇立在眼前。會場講解員說:「當時日本有人來台看到建國啤酒廠的四座糖化釜後說:『日本那時只有兩座糖化釜,就覺得很珍貴,還成立了一個文化區,而建國啤酒廠竟然有四座。』」在帶有歲月痕跡的糖化釜中空的內部,「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用多媒體設備將啤酒廠的故事呈現給民眾。

擁有八十六年歷史的建國啤酒廠是台灣第一座的啤酒工廠,一九一九年設廠,隔年工廠設備完成後,生產了第一批的台灣啤酒問世。而也由於在一九九三年將製作過程採用全自動電腦控制,更成為了台灣第一座橫跨傳統與現代的啤酒廠。但在一九九六年前後,受到民營化政策下公賣局改制及精省政策影響,菸酒公賣局開始進行關閉建國啤酒廠事宜,二○○○年年中,公賣局為了加速關廠,正式停止供應原料給啤酒廠,於是建國啤酒廠正式宣告「斷炊」。


在經過關廠的事件的風波後,員工們為了讓工廠重新運作而到處奔波勞累,也終於在二○○○年十二月正式要回了這個充滿歷史的台灣第一座啤酒工廠,讓它再度開業。對於在這邊工作的人而言,這座啤酒工廠—建國啤酒廠,是他們曾經失去過,拼了命去要回,但現在仍然有可能再失去的寶物。為了讓民眾了解到這座啤酒廠光榮與艱辛參半的歷史,也讓民眾能體認到在這邊工作的勞動者的辛苦,因此出現了這次由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所主辦的展覽。

「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展出時間於三月十二日到三月二十日,展覽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風光」代表著過去、「顯影」代表著現代、「容顏」代表著未來。這三大部分的展覽方式有別於一般的攝影展,是一種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內容放在巨大的糖化釜內,並且結合多媒體的聲光影音效果,像是以投影的方式等,來呈現這次的展覽。展覽中照片的主題多以員工們勞動時的身影、以及一些由員工自行提供的照片等等影像為主。參與這次拍攝工作的鍾宜杰說:「希望能夠把古蹟和照片連結在一起,當參觀展覽者進入到糖化室之後,期待他們能夠有所聯想,體會到當時這個地方工作的人的辛苦。」

負責展場設計的陳偉是歐洲傳播學院傳播媒體藝術所的博士生,他說:「以前就常常在想,如果用影像來說故事,到底能表現出什麼,來看展覽的人真的能理解攝影者的目的是什麼嗎?我們若用一般的方式保護古蹟,到底有何意義?」「如果只把古蹟當成古董,是不能夠體會在它背後所賦予的意涵。看過這麼多的展覽之後,覺得裝置藝術可能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方式。」因而在這次的展覽中,藉由影像和古蹟的結合,再透過多媒體的呈現,而出現了這次「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展覽的表達方法。

由於作品被放在糖化釜內展出,使得來看展覽的人必須要彎著身體才能夠看到內部的影像,這是一種創新的表達方法。鍾宜杰說:「當初在看過這個展覽場地之後,發現到放在糖化室裡的四個糖化釜,會嚴重妨礙到來參觀展覽民眾的觀看,這是非常不利的一點,於是就決定把作品放在內部呈現,這樣就可以讓民眾強制去看已經是古蹟的糖化釜,能夠讓民眾在看作品時,同時也能夠了解這個古蹟。」

在糖化釜內所展示的多媒體展覽效果,或許有很多民眾會抱怨說聽不清楚聲音的部分到底是在講些什麼,鍾宜杰表示:「這是要呈現出在真正的工作環境當中,勞動者是沒有辦法聽清楚旁邊的人在說什麼的,在勞動的現場,機器的聲音非常大,勞動者都必須要帶上耳塞來工作,更何談聽清楚旁邊的人說的話。」所以透過這個聲音的處理方式,希望能稍微呈現出一點現場的感覺。

鍾宜杰表示,當初原本是希望能夠由工人能自己拍攝照片,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自己,但是由於推廣不盡理想,「因此還是由自己來拍攝,也找來了兩位自己的學生來幫忙,當時非常擔心的一點就是怕自己站在一個非勞動者的角度來拍勞動者,怕會不能夠體會勞動者的心,會有表達不夠周全的問題。」最後花了半年時間所完成的共有五十幾捲底片,然後由苦勞網、以及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一起挑選出一百多張的照片,來呈現出這次的展覽。

「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的第四個部分的展覽是「台灣的喝酒文化」,藉由放在糖化釜內的卡拉OK,來呈現出台灣人喝酒時的熱鬧景象。此外,在看完展覽之後,展覽會場旁也準備了啤酒讓民眾能夠盡情暢飲,希望前來參觀的民眾能夠透過這最後一項的展覽,在這充滿啤酒歷史的台灣第一座啤酒工廠,親身體驗一下台灣的喝酒文化。




展覽資訊:「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

地點:建國啤酒廠(臺北市八德路二段85號)

主辦單位: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

策展單位:苦勞網

指導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

時間:三月十二日到三月二十日 每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




延伸閱讀:


1.搶救建啤大作戰之「終究沒能留下來」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