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2日 星期二

北投社區報 拉近你我在地心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希望藉由《北投社區報》,可以讓北投的居民以『北投,我的家』為榮,強化居民的社區意識,進而緊密連結整個大北投。」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前理事長陳慧慈表示,《北投社區報》除提供北投居民和生活相關的訊息與議題外,更刊載美術展覽等藝文消息,未來也希望和溫泉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北投社區。

八頭里仁協會已創辦九年多,剛開始主要是發行三個月一期的《北投社雜誌》,內容偏向社區議題的討論與理念的闡釋,以及抱持著將自主性社區營造的經驗紀錄下來提供給其他社區作為參考。理事長楊俐容表示,在去年底,他們發現雖然《北投社雜誌》雖有達到現有目標,但社區角度不夠,再加上雜誌花費成本高,且只有學校老師、協會會員和志工才有,社區居民很少拿到,一般社區居民無法親近,因此有了另外出版《北投社區報》的念頭,希望透過即時的訊息傳遞,可以讓北投居民在第一時間知道北投所發生的大小事,並且可以透過社區報所提供的版面,將居民的意見即時反應出來,更能激發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意識。

此外,雖然《北投社雜誌》和《北投社區報》所關注的,都是發生在北投的事物與相關議題,但前者由於籌備時間較長,對於議題可以做深入且詳細的評論,因此文字深度較高,一般社區居民無法親近,而後者則是為爭取時效性,所以不會做很論文式的描述,但可藉由立即的傳播效果,使社區居民可以馬上了解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楊俐容說:「北投和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消息在正式媒體很少看到,看到的都是已經定案了,其實有很多議題相關的訊息應要更快、更有效、更及時讓居民看到。」因此,在去年開始著手社區報的編輯事務。 

《北投社區報》自二○○四年八月創刊以來,固定於每月第四個星期四發行,採取免費夾報以及定點發送的方式,將這份刊物發送到新舊北投地區居民的手上,從創刊的兩千五百份開始,經過五期耕耘後,現在的發行量已達到四千份。


與《北投社雜誌》相比,雖然《北投社區報》只有四個版面,但卻提供了北投在地人一個資訊傳遞與意見發表的平台。從北投當地富有歷史涵意的溫泉博物館,到新時代下的產物-捷運新北投支線都是社區報的內容,透過及時且深入的描述,讓北投居民可以再一次認識所生長的環境。例如新北投的火車站當時由於捷運施工必須要拆除,用一元的象徵性代價售予彰化的民俗村,北投居民認為一個富有北投當地歷史意涵的建築,實在不該被放到其他縣市,於是有一群人就開始計畫要讓火車站回到北投,社區報在知道了居民的期望之後,將這個訊息刊登到社區報上,不但在北投當地引起極大的迴響,國內幾家媒體也相互報導,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就是當初社區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藉由北投在地的刊物,喚起北投居民的社區意識。

而社區報當期議題的決定,通常都是透過關鍵的人物或團體,譬如社區內的其他社團機構或行政區公所等單位,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志工群。楊俐容表示,希望往後可以讓北投居民「路見不平,拔筆來寫」,所以社區報特地提供版面,歡迎社區居民投稿,可以寫對於北投的想法、評論或者是在北投生活的感觸等,尤其鼓勵在學學子投稿,希望將鄉土教育從小開始扎根,讓每個北投居民都可以為了自己所居住的這塊土地盡一點心力。


此外,對於較具爭議性的議題,例如北投纜車是否建設等,社區報都提供了版面,讓所有北投居民可以自由投稿抒發自己的看法,並且會將這些看法送到政府的相關部門,希望藉由這樣的互動,讓北投可以變的更好。曾經有一位讀者投書表示,覺得北投溫泉露天浴場牆壁上的幾個鮮紅大字和四週景觀很不相調,透過這位讀者的建議,第二天浴場管理單位也覺得整體的效果不佳,所以做了改變,這就是《北投社區報》的成效之一。

未來社區報主要的方向,是希望可以使報紙變成雙向的媒介,希望投稿過的人,可以繼續關心社會議題,這些人就會變成社區營造的種子,使社區互通管道越來越好。在北投當地已經住了四十多年的黃蕙雯說:「我覺得有默默一群人在為北投努力,很用心查資料,把北投的特色突顯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古蹟溫泉,並且進一步認識北投。而且蠻多社區議題的確有被提到,可以很快的反映出社區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份刊物不錯。」

延伸閱讀:

1.北投社區報

2.八頭里仁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