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7日 星期日

發現情緒 聆聽身體的聲音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我曾經很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我發現上班寫字時,手竟然會不由自主地抖,晚上很累卻睡不著時,我才開始檢視自己到底怎麼了?」在健保局上班的李小姐表示,那時因為家中婆媳問題不斷,她將所有的錯歸咎於自己身上,總覺得都是自己不好,長期下來的壓力開始使生活出現問題,直到她開始接觸「情緒管理」的相關課程,才發現適當的表達和抒發情緒真的很重要,但卻從來沒有人告訴她、指導她如何發現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許多中醫和臨床研究發現,情緒對身體健康有相關的影響,長期的焦慮會影響胃的功能,過度的憤怒、嫉妒、報復心重會影響肝臟,在實際接觸的案例中,諮商心理師劉懿慧說,像憂鬱症的病患就是沒辦法把內心的話說出來,總覺得即使說出來也於事無補;暴食症和厭食症的患者,也是因為遇到無法處理的事情,就像是感情問題、家庭因素或課業壓力等,抑鬱寡歡地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進而導致暴食和厭食的傾向。


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感覺,一般人卻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認為只要過一段時間,不開心或是氣憤的感覺就會消失。其實,情緒是可能一直累積,而造成以後無法彌補的傷害。例如,小時候被虐待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得不到紓解,長大後同樣對下一代施以暴力。

劉懿慧說:「小時候我們很少被教導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情緒是不會不見的,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它所要表達的意義,壓抑越久反彈的力量會越大。因此,教導情緒管理並不是要你去壓抑,反而是要找到管道去抒發和控制。」很多的社會案件,例如情殺或是家暴,很多都包含情緒管理不當的因素。


要好好管理情緒,首先,得要先學會如何發現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感覺,才能學習到了解別人,但是能夠正視自己內心情緒的人,大概不超過百分之三十,劉懿慧指出,有的人認為自己對任何事物沒有感覺,但其實只是習慣性忽略而已,當內心鬱悶或不舒服的時候,都會以「可能是最近太忙了」或是「睡一覺就沒事」來說服自己,而這就是一般人忽略情緒的行為。

如果已經瞭解自己,那麼接下來便可以進一步做情緒管理,如此當情緒來的時候,才不會漫無目的地擴散,有時候表達情緒是可以改善事情,但有時候是不行的,必須因所遇到的人、事、物做變通。例如,對一個遲到的人大發雷霆並無助於事,好好地跟他說明自己很生氣並希望他下次不要再犯,才可以繼續要進行的事情,也不至於讓場面難以收場。


最後,可以使用自己的情緒跟別人的情緒去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劉懿慧說明,像最近發生南亞大海嘯,如果我們能夠同理感受到喪失親人的感受,不去壓抑這份感覺,並將它昇華成另一種幫助別人的情感,實際地幫助災民,情緒就不會被卡在心中,也是一種有效的釋放。

情緒的管理是需要練習的,劉懿慧表示,在課程中,可以藉由同理心的訓練,去體會別人的感覺,或是分享這禮拜印象最深的事情,彼此學習傾聽和表達心情,這些活動平常就要練習而且要落實,像一般企業裡面情緒管理的課程需要八到十週的練習,經由多次練習才能把理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不然很多人是知道卻做不到。


她也建議一般人應該多去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聽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有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從何下手,或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管道去抒發情緒,還是可以尋求諮商人員幫助,例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是打張老師專線,上網查一些提供諮商服務的單位,不要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哀傷或痛苦,試著說出來,才會更快樂、更健康。


延伸閱讀:

1.《情緒勒索》,蘇珊、佛沃著,杜玉蓉譯,智庫出版社

2.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