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記協十歲了!臺灣新聞記者協會從一九九五年成立至今,已經過了十個年頭,從去年開始,記協開始發表年報,主要目的是紀錄記協近年來成長的軌跡,同時也有記協對新聞工作環境惡劣的憂心與提醒。今年年報主要針對「新聞專業」、「新聞自律」、「傳播環境」、「記者甘苦」和「國際交流」五大面向做探討。 已退休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針對新聞傳播教育與傳播產業工作間的接軌問題提出個人看法,他表示由於大學教育大眾化、傳播學科聲望下跌與學術評量唯論文是問,造成傳播教育素質下降,畢業生基本能力不足,但是當前媒體品質下降與傳播科系教育結果間的因果關係,遠不如媒體文化,「媒體文化才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陳世敏認為台灣媒體商業掛帥情形嚴重,媒體經營者以利益為考量,幾乎沒有媒體在持續推動從業人員進修的計劃,造成媒體品質一直下降,且目前新聞工作者非本科系出身比例高,從事新聞傳播工作不需專業證照,也沒有組織監督專業規範是否被遵守。陳世敏說:「媒體文化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由於媒介文化的內涵完全操縱在組織經營者手中,因此媒體的經營者要負媒體品質不佳的絕大部份責任。」因此新聞界應努力建構專業文化,強化專業進修並且肯定專業的努力,如此才有可能使媒體品質變好。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認為在新聞自律方面,台灣的媒體與政治已經營出一套「和解共生」的原則,從被人詬病已久的政媒兩棲,到一味包裝、美化某些政治人物的媒體偏袒,「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媒體的大老闆們把所屬公司當成生財工具,這些老闆通常不會思索社會責任、新聞倫理」,並進一步指出大老闆的目標就是:媒體是要賺錢的。姚人多建議,應該採取另類思考,或許可以從藍綠媒體的和解來逼迫政治上的藍綠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