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1日 星期四

石岡人 為在地搏感情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在九二一震災後,石岡客家聚落大半損毀,客家文化與傳承面臨到嚴重的考驗。後來,由無殼蝸牛聯盟執委盧思岳帶領一批人進駐石岡,組成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一方面協助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劉家伙房重建,一方面也推動石岡社區的整體發展。兩年多下來,這個外來團隊逐漸向在地扎根,協助成立石岡媽媽劇團、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等,未來,他們希望由在地人自己來建築家園,走出自己的路。

「從做中學習,從學習中成長,這算是最大的收穫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九二一震災不久,「無殼蝸牛聯盟」組成了「九二一災區支援小組」,由無殼蝸牛聯盟聯盟執委盧思岳帶領一批人,深入災區協助社會經濟調查。「當時,來到石岡,看到一、兩百年歷史的土牛村劉家伙房(相當於閩南人的土角厝三合院)嚴重損毀,也了解到伙房對客家聚落和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就決定在石岡設立工作站,協助重建工作」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他還笑著表示,沒想到從此就和石岡結下不解之緣,自己也從台北搬到石岡,成了半個石岡人,這樣的進駐社區才會有感情。

石岡土牛村的劉家祖先劉啟東(文進公)於清朝乾隆年間來到石岡投靠永萬公,並協助永萬公經商賣豆腐。後來,傳說在土牛地方發生了原住民殺人事件,在清兵的追捕下,原住民便把約三千三百畝的地(從豐東橋到翁子社區一帶)賣給劉文進公,並在今日的土牛國小附近,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從此劉家勢力就此奠定。隨著劉家經商貿易的需求,在東勢、石岡一帶開發樟腦業與營造業,為這兩地區的發展打下基礎。至今,劉家子弟人口眾多,每到清明時節,劉家子嗣遠從各地回來祭祖,為石岡地區的一大盛事。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這就是為什麼工作站要協助劉家伙房重建工作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在石岡三十二個伙房中,劉家伙房歷史較為悠久,另一方面,也希望藉著重建伙房,喚起在地人的意識,讓客家聚落的文化傳承能夠向下扎根。但他也無奈的表示,這樣的工作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和權利,使劉家伙房的重建工作窒礙難行,就連設計圖也前後改了七次,實在很難協調。

除了推動劉家伙房重建外,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也協助石岡媽媽劇團的成立、石岡人家園再造通訊社區報的發行、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的推動以及和盛村營林巷的弱勢災民重建等。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其實每項工作的推動,都是希望帶動石岡地區的發展與凝聚力,讓處於東勢和豐原過渡地帶的石岡能長久的走下去,例如協助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就是希望藉由電子商務的方式,讓石岡地區滯銷的水果,能夠拓展出去,讓石岡果農能在WTO的衝擊下過得更好。除此之外,也藉著舉辦農村體驗營的方式,希望更多人與石岡土地產生感情,進而認同石岡。不過,他也表示,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對石岡農民的全新的挑戰,是好是壞,就要看他們能否接受與適應了。

「我們當時也有計劃以廢棄的石岡火車站或日據時期的石岡穀倉為據點,重現石岡老街的風華,後來因台中縣文化局和交旅局內部協調有所出入,後來便作罷,但我們不會放棄,經過審慎評估,我們會讓老街再出發」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石岡在過去因八仙山林業開墾的運輸需要,日據時期曾開發由豐原到土牛的「五分仔」鐵道,加上本身水果物產豐富,所以石岡老街盛極一時,布店、柑仔店、戲院、糕餅店、金飾店等充滿整條街。後來,因林業停止開發,人口逐漸外流,老街就此沒落。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也說,在地震過後,因為建築物受損嚴重,大家才開始想要如何重新建造與規劃老街,讓許多閒置空間再利用,把老街社區營造出來,畢竟老一輩對石岡老街的景象還是很懷念,這是危機也是轉機。

「現在最想做的大概是協助成立個大專青年山城後生會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他表示,去年工作站有舉辦「山城後生返鄉研習交流會」,目的就是希望培養這群年輕人更關心他們的故鄉,並為故鄉做些事。當時後生交流會的成員涂文蓉說,當初是因為參加行政院青輔會的暑期返鄉工讀,才認識這個工作站的,自己本身是東勢人,算是山城的一分子,也很想回來為自己的家鄉做一些事,了解家鄉。經過上次後生交流會後,覺得大家其實都很樂意幫忙,只是缺乏領導者來帶領,希望將來能看到在地的年輕人主動站起來,像美濃、鹿港這些地方一樣,有自己的後生會。

「自己算是與家鄉有點半脫節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石岡本地人、台大畢業的他,前年四月,到工作站當義工,一個月後成了專職工作者。他表示,雖然身為石岡人,但因求學的關係在外地的時間反而比在家鄉長,在讀大學的時候,也有想過回家鄉服務,但常常會問自己回到家鄉能做什麼,直到九二一地震過後,因受災戶不用當兵,於是便投入工作站。他還笑著說,「我把自己的兵役捐給故鄉」。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的盧婷姝也說,雖然自己是桃園那邊的客家人,來這裡也只有一個月,但是看著工作站的每個人對自己故鄉的那份投入,就覺得很佩服他們,跟著他們做了一些事後,也慢慢的會用不同的眼光來看石岡,對這塊土地慢慢有感情了。

石岡地區從九二一地震後,由外來團隊慢慢輔導重建,至今,外來團隊漸漸融入在地的感情,並開始落實在地化,往下扎根。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在地公共的事務必須由在地人參與,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才是最珍貴的,而石岡這地區在歷經住帳棚、吃大鍋飯的共同經驗後,人際網絡的關係更為緊密,不再像從前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這種心態的改變,才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關鍵。他也笑著說,在這過程中,雖然酸、甜、甘、苦樣樣嚐盡,但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身在其中,所以共同快樂,尤其是看到沉默和熱情之間的轉變,那種心情,是書中學不到的。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成立至今兩年多,雖然過程中有人選擇停留,有人選擇離開,但不變的是他們對石岡關懷,就像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所說:「我們是在搏感情啦」。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